图书前言

推 荐

葛承雍

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原总编辑,

现为西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中国有六千多座博物馆,如何能迅速看遍博物馆并了解重要文物,这需要一本通俗简洁的、具有导览性质的图书,这本书梳理了博物馆常见的藏品,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与人类历史相处共存的文物,润泽当代生活。作者杨学涛将从不同博物馆提炼出的特色艺术品展现在书中,主题生动有趣,角度独树一帜,文字趣味盎然,图画跃然纸上,展开了一篇篇切合时下语境的乐章,激发了读者关注祖国文化遗产的热情。

胡平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与文物中心研究馆员,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

陶铸尧舜,折冲儒道墨法,高屋建瓴,鲲鹏扶摇九万里。

光华日月,把玩钟鼎石玉,历数家珍,博物细说五千年。

向 熹

暨南大学讲座教授、博导,时间网络董事长,

博物馆数字化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博物馆是人类打造的教育系统,但如何依托博物馆进行教育却是个大学问。杨学涛的视频节目“北大老杨说文博”我每期都看,他以哲学三问为经,文物知识为纬,讲解体系初看平常细思精当;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他用心于深入,着力在浅出,从而使得他的讲解生动、亲切。这本书是他多年从事文博科普工作的积累与汇总,既适合渴望了解文物知识的青少年,也适合对博物馆有兴趣的成年人阅读。

耿 朔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后,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央视《国家宝藏》节目顾问

经常有人问我有没有逛博物馆的“秘籍”,这个问题中隐含着一种担忧:没有知识储备、看不懂怎么办?于是乎,伴随着近年来兴起的博物馆热,各种形式的导览手册纷纷涌现,但似乎很少有一本书能够把各类文物囊括其中。杨学涛先生的这本书,单从书名《看遍中国博物馆》就可以感到与众不同,而且书中精心设计体系框架,分门别类择要介绍,还每每以提问的方式打开通往某件文物的历史通道,以贴近公众的生活经验,建立古今之间的有机链接。这些创新的写作方式都表明,本书是一次富有勇气的有益尝试。  

吴 洋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在古人心目中,制作是带有神圣意味的。任何一件美好器物的制成,都蕴含着无中生有的高超智慧和见微知著的远见卓识,还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天时、地气、美材、巧工。

今天我们看到的文物,绝非已经死去的陈迹,而是大音希声的时间胶囊。杨学涛的这本书,如同一把解锁时间胶囊的钥匙,它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深厚的学识化约为通俗的语言,将文物背后三才交融的神思及波澜起伏的历史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博物馆和文物的故事集,还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当代读者的一次倾诉。

刘文涛

复旦大学博物馆专业学位行业导师,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长,

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将宝贵的一天给了博物馆。而我与博物馆,

亦是“邂逅际会,适我愿兮”的天赐缘分。在南北迁转中,我偶然进入博物馆,浸润其中,知之深爱之切。此后20年能在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这些优秀的博物馆深耕并学习成长,我何其幸运。我会不自觉地将对博物馆的热爱传导,周围人也会因我爱上博物馆。但这种影响范围毕竟有限,于是我愈发感到向大众推介博物馆、普及博物馆知识的可贵。

在本书中,杨学涛老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抵达博物馆的初衷与根本,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即便我本身就从事博物相关工作,也依然怀揣着走遍中国博物馆、探访世界优秀博物馆的宏愿。所以,让我们跟着怀有同样心愿的杨老师,一同《看遍中国博物馆》!

施 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会长,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特质,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去看一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多半可以窥探到城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基因。我如今研究一些“名物”的起源和发展,并集结成书,也是被本书作者杨学涛启发并付诸行动的。老杨是我的合作伙伴,也是一位有趣的工作搭档,我们经常会探讨博物馆与“城市”以及“人”的关系,老杨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常常会打破我的思维边界。我以前经常和老杨说,如果去一座城市旅游,有两个地方必去,一是博物馆,二是菜市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就是文化,“土”就是物产,这两个地方去过,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就大抵不陌生了。我想,走读天下城市是读书人一生的梦想,而老杨这本书就叫作《看遍中国博物馆》,那就让我们带上这本书去旅行,让博物馆成为旅途中最具乐趣与亮点的必选项目吧。

胡宝芳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教部副主任

博物馆是文明与高雅的殿堂,博物馆中的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感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多重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古今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杨学涛先生的这本《看遍中国博物馆》无疑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促进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大胆尝试。

刘云峰

嘉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保管利用部主任

中国的历史悠久且相对连续完整,文化遗存比其他国家更为丰富多彩,故而给全方位系统介绍中国文物增加了难度。杨学涛先生的《看遍中国博物馆》,不仅介绍了中国的博物馆和文物,而且将国家宝藏置于各个博物馆中,做出了一张全国博物馆的游览地图,可谓博物馆界的百科全书。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文字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学识的读者阅读。

董 进

撷芳主人

中国的博物馆收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它们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然而走进博物馆易,读懂文物则难。这本《看遍中国博物馆》犹如“导览手册”,将博物馆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按材质、工艺、功能等分类叙述,涵盖了诸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广博,文字精炼,图像清晰直观,是文博爱好者可常备于案头的优秀工具书。

你的马队

文旅博主

终于等到北大老杨出书了,在这个博眼球的快餐时代,他严谨认真地做着科普节目,他掰开揉碎地把文博知识讲给观众,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他不只是在通过文物讲述历史与文明,更是在“为往圣继绝学”,不忘来路,始知归处。让我们跟着有情怀的老杨,走进博物馆,破译尘封千年的历史密码!

唐门飞甲

文旅博主

这几年博物馆的热度越来越高,国内的博物馆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数量众多的博物馆、浩若星辰的文物很容易让人走马观花。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只要为博物馆建设一个“系统”,而这本《看遍中国博物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系统。书中从国内博物馆的历史讲起,告诉读者看青铜器该去哪个博物馆,看漆器该去哪个博物馆。它讲青铜器的狞厉之美,讲玉器蕴含的君子五德,讲如何快速分辨瓷器的年份,还为博物馆的门类划分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和框架。我最喜欢作者这种总结性的思路,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串到一条线上,让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某一门类的观展要点。

序 言

因为有问题,所以才有答案

博物馆为什么“看不懂”?

近年来,博物馆的参观热潮持续升温,很多热门博物馆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然而,好不容易预约到了,也终于看过了,很多参观者却表示:看不懂。

关于这个“看不懂”的问题,我和多位朋友做过交流。总结下来,原因大致如下:从参观者自身而言,可能存在知识储备不够、功课没做足、参观时间有限等原因;从博物馆方面来看,可能存在策展内容过于学术、展板文字不够清晰、表现手法缺乏吸引力等。

由于以上原因,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参观情形:博物馆全力策划的大型展览,虽吸引了超量的观众前来,可是观众在一个展品前能停留的时间很有限,语音导览给到的也是碎片化的信息,一场参观下来,观众只是粗略了解一些重量级展品的信息,以及拍了一堆还需事后查找资料才能搞懂的文物美照。

导致如此低质量的参观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参观方和策展方都没有提出足够好的问题。

先说参观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推动人们学习知识的源泉与动力。如果参观的人没有带着问题去博物馆,那么即便展览的内容再精彩,参观者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极为有限。

再说说策展方。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展览,其实都是博物馆在展示家藏,在给参观者提供答案。而策展方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展览提出问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双向奔赴,是观众带着问题,策展方启发思考,就像是在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点燃彼此对于思考的热情。至于答案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该如何学习文博知识?

基于上述认知,在2022年底,我开始在B站、小红书等知识型平台开展文博知识科普。在这个过程中,我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所有的话题,都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来。所以,我的视频标题里使用最多的三个字就是“为什么”?其中还有很多话题,是粉丝提出来的“为什么”。

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随着对问题的梳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会尽量把这个问题回答到无法再问出问题为止。所以,每一个话题的准备,对我来说都是海量信息抽丝剥茧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过程,工作量非常大,但探索的过程很有意思。

第三,我始终认为,仅讲解几个“镇馆之宝”意义不大,成体系的知识才有价值。所谓的“体系”,我的理解是必须包括几个要素:首先,需要了解一“类”器物,而不是一“个”器物,比如说,单单知道某一件金缕玉衣是不够的,而是要从宏观上了解玉器及丧葬文化,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其次,需要按照时间轴了解器物的起源和发展之路,从而为某一件文物找到其在历史坐标轴上的准确位置;再次,需要了解器物的原料、工艺、造型、纹样等,进而把文物还原到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让器物成为“活物”;最后,坚持“第一性原理”,不管是从什么人、什么渠道获取的知识,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提问的权利,即便是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我们对其中的某种说法表示怀疑,也应通过更多的渠道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直到自己满意或自洽为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不就是看一看文物,需要这么费劲吗?不就是做个科普,需要像搞科研一样认真吗?就这个问题,一位做了多年科普工作的朋友给出了答案:“很多人做事都喜欢研究技巧和方法,但要把一件事情长长久久地做下去,更需要的是持续的热情,以及源源不断的好奇心。”

诚哉斯言。

致谢

在做文博科普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大力支持。首先是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粉丝,和他们的互动交流,是我做科普最主要的乐趣和成就感的来源;其次要感谢我的事业伙伴施珏女士,她在服饰、瓷器、玉器、古建、茶叶、香道等器物方面的专业能力让人惊叹,她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红楼梦》名物研究专家;还要感谢孔令昊和朱奇缘两位小伙伴,我的所有视频内容的生产,都是在两位的协助下才得以完成。

此外,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和出版人佘战文,他独特的选题能力和对出版物品质的高要求,不仅让他成为多本畅销书的“捕手”和“推手”,也让本书得以呈现出令我满意的样子。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不妥的地方一定很多,诚恳期待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文博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广博,这本小书,如果能够激起读者一点点的好奇心,我理应心满意足。谨祝各位朋友在文博的大时代看到、听到、感受到更多的文博之美,并充分享受思考与探索带来的无限乐趣。

杨学涛

202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