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47993
出版日期:2022.02.01
印刷日期:2021.12.30
图书责编:王如月
图书分类:零售
考古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人文科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重要分支,并与自然、技术以及人文、社科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考古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广泛地应用到考古学领域。本书内容包括物探考古、水下考古、DNA考古、植物考古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考古案例,展现现代科技与考古研究的结合,带你体验考古的神奇魅力。
后晓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领队,英国剑桥大学和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具有历史、考古、文物和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教育背景,丰富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文物鉴定能力。学术视野开阔,近年来提出“文物就是文献”的学术理念,利用考古文物资料从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王涛考古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公派博士后、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学术兼职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执行主任、《公众考古学》辑刊主编,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史前考古、陶器分析及公众考古学等领域研究。其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先后获得考古学硕士和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具有历史、古文献、考古、文物、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教育背景和研究能力。先后在考古研究所和大学任职,有较为丰富的考古实践和教学经验,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文物鉴定有很好的能力,并善于利用文物史料,结合文献,“以物证史”,运用多学科的文献材料进行综合的历史学术研究,先后发表五十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和七部著作,涉及古代陶瓷、古钱币、古玺印、古墓葬、壁画、历史地理,以及考古科技等方面,都提出一些独到见解。
前言 在显微镜下眺望历史 给孩子们写一本有关考古知识的小书,这是我做了15年博物馆工作,尤其是儿子已经长到能够看《探索与发现》栏目,并提出无数个为什么之后产生的一个想法,可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已,直到我有幸遇见王联、后晓荣和王涛。他们在受到我的“煽动”之后,用了整个夏季收集资料、撰写文字、设计版式,伴随着雅典前方中国奥运健儿的节节胜利,《科学发现历史——科技考古的故事》也在他们挥汗如雨的工作中渐渐成型。在本书杀青付梓之际,他们提出请我写一篇序,虽愧不敢当,更不愿掠美,但我还是很高兴能够公开地代表我们文博工作者和孩子们,对本书的作者、编者表示感谢。 在社会科学领域,考古并不是一门人多势众的学问,加之考古学者大都比较谦逊,很少在公众场合或媒体上出现,使人们普遍对考古不了解,觉得其深奥、神秘,与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因此敬而远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而且基本廓清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被国际上誉为“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用出土文物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展览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受到极大欢迎,观众数量动辄几十万人。与此不协调的是,许多国宝静静地躺在我们每座城市花巨资建起来的博物馆里,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珍惜这样的机会去欣赏和学习。每次经过天安门广场,看到那么多人宁可无目的地转悠,甚至在国家博物馆廊檐下乘凉,却不肯进展厅去读读那些用实物精彩写就的历史,我都为他们感到惋惜。 也许公众对考古的陌生是造成这种情形的重要原因。在西方,考古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普及时期,文艺复兴就是源于对希腊罗马古文明的重要发现,人们从祖先的文化中...
目录
1. 走进考古
2. 昨日盛宴——饮食考古
3. 与人同行——动物考古
4. 揭示植物的秘密——植物考古
5. 神秘的金属铝——冶金考古
6. 元青花风波——陶瓷考古
7. 秦陵探幽——物探考古
8. 神秘的楼兰——沙漠考古
9. “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
10. 舞阳贾湖——聚落考古
11. 青海喇家——环境考古
12. 寻找周王陵——数字考古
13. 填补以往的空白日历——14C测年考古
14. 百年殷墟——遥感考古
15. 老山汉墓——DNA分析考古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