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牟怡
定价:49元
印次:1-2
ISBN:9787302463627
出版日期:2017.05.01
印刷日期:2017.06.02
图书责编:刘洋
图书分类:零售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崭新的交流对象正在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对传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对人际交流默认假设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引发对交流观点的颠覆。人—人工智能交流对时间维度的改变,对交流对象可控性的放大,以及对信息的无意识无批判等,这些都会如同大坝上打开的细微小孔,最终引来整个大坝的决堤,进而如河流改道一样,将人类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几千年来,人类传播的历史一直在提供语言失败的证据;通过语言,我们很难实现思想的无障碍交流。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我们能否跨越语言的局限,直达交流的终极目标——有效的思想交换?本书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 本书首先从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所代表的趋势。继而第二章从使用的角度,逐一讨论人机传播的交流模式、伦理、一致性、人性、人格、拟人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一交流区别于人际传播之处。第三章将讨论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应,包括陪伴效应、自我映射效应等。第四章将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展望。本书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各种影响。本书观点新颖,深入浅出,除传播学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人工智能爱好者之外,对关心人类发展趋势的大众读者也同样适用。"
牟怡,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副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获得化学硕士、传播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同时担任10种国际学术期刊的邀请审稿人,曾获得过新闻与大众传播学会、美国传播学会、上海交大—国际传播学会国际新媒体论坛最佳论文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效应的研究,尤其在人机传播和技术在健康传播的应用等领域著述颇丰。作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张从问题出发,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近年来关注的领域跨越传播学、心理学、公共健康、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技术哲学等。目前的研究课题尝试摸索人与智能机器的交流模式,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将本土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关于作者的学术著述,请参见网址www.mouyi.me。
引言 寒冬之后,奇点之前 2015年10月21日,全世界科幻迷欢庆的“回到未来日”(Back-to-the-future Day)。在1989年的经典科幻片《回到未来Ⅱ》中,主角马蒂·麦克弗莱(Marty McFly)和布朗博士(Dr.Brown)乘着时光机穿越到了2015年10月21日,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回到未来日故此得名。影片中展示的不少“未来科技”,比如可穿戴设备、体感游戏、3D投影等早已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虽然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和时空穿梭之旅尚待实现,但是这部20多年前的科幻电影以其撩动情怀的方式提醒着每个人:科幻与现实,距离其实没有那么远。 另一个例子便是人工智能 2015年,孕育的一年。新媒体技术领域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暗涌。之前被无数人称道的社交媒体开始放慢了“野蛮生长”的速度:世界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瓶颈期,Twitter上用户的活跃度大幅度下降;而在中国,微博处于与Twitter同样的困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微博的活跃用户人数从巅峰时期的3.09亿人次下降到了2.04亿人次;人人网进入被缅怀的阶段,只有少数用户偶尔上去怀旧一下;即使是风头最劲的微信,增长也日趋缓慢。面对这样的局面,业内和学界发出同样的疑问:接下来是什么? 今天,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颇有若干年前无敌舰队驶出海格力斯柱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边耸立的海岬,希腊神话中英雄海格力斯出行中的最西点,后被视为通向新世界之门。的意味。我们的耳边同时混杂着叫好声和质疑声。这样的场面我们并不陌生。就在不到三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在公共...
目录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引言
第一章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
第一节机器与人
第二节智能与人工智能
第二章传播的模式
第一节传播模式
第二节伦理的困境
第三节交流的一致性
第四节互动性
第五节人性
第六节人格
第七节拟人化
第八节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人机传播
第二节陪伴
第三节自我折射
第四章传播的进化
后记
人名索引
Chart directory
图表目录
表2-1麦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077
表2-2Twitter上的表情符号归类094
图1-1达·芬奇的机械骑士及内部模型组件013
图1-2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艾伦·图灵铜像018
图2-1香农威沃模型025
图2-2克纳普关系模型026
图2-3正在等待搭车中的HitchBOT038
图2-4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041
图2-5电影《机械姬》(Ex_Machina)海报041
图2-6实验中的助理机器人BERT063
图2-7荣格的人格概念077
图2-8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其造型身材丰满,模样俊俏079
图2-9石黑浩与他的双子机器人在一起087
图2-10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利和伊娃087
图2-11动画电影《极地特快》中的小男孩088
图2-12恐怖谷理论示意图088
图2-13与... 查看详情
不管我们是欢迎还是抵制人工智能,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奇点尚未到来,但经历了几起几伏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告别了寒冬。这一次的春天似乎跟之前的几次不太一样,也许奇点真的近在咫尺。所以,在奇点来到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