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12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84671
出版日期:2025.07.01
印刷日期:2025.06.04
图书责编:左玉冰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本书紧紧围绕当下中国乡村,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力图对当下中国乡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全书从乡村之殇、乡村之美,到乡村之变、乡村之路入手,梳理近代中国乡村演变历程,围绕当下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人和物、乡村组织,描绘出当下中国乡村立体式全景画像,并结合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足、美丽乡村等方面,对未来中国乡村发展之路进行了全方位展望。本书对于全面了解当下中国乡村、理解乡村、把握未来乡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
" 雷明,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财经大学天池特聘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千万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原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委员等。ESI高被引论文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1%)。曾任中国运筹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协会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决策科学协会(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DSI)亚太地区决策科学协会(Asia Pacific DSI)当选主席(President elect)。日本京都大学KANSEI POWER讲座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Donated Chair),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等。 其长期从事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绿色核算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分析等, 带领团队三十年如一日,深入全国十四个贫困片区两百多个地市县调研,完成百余份调研报告,出版区域发展战略丛书五辑三十余部。近年在Omeg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Energy、 Energy Polic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等SCI\SSCI\CSSCI期刊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专著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hina(Springer,2022)、《共同富裕下共享发展及其内在逻辑》(2023)、《振兴之路——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2022)、《绿色发展与生态减贫》(2022)、《中国扶贫》(2020)、《通往富裕之路:中国扶贫的理论思考》(2021)、《迈向共同富裕:中国扶贫的实践选择》(2022)、《股田中国:兼论农村股份合作制》(2020)、《贫困与贫困治理:来自中国的实践(1978-2018)》(2019)、《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2018)、《旌德调查:关于安徽省旌德县多元扶贫的调查报告》(2017)、《中国式现代化的望江探索》(2024)等二十余部,其中“中国扶贫”三部曲 (《中国扶贫》《通往富裕之路:中国扶贫的理论思考》《迈向共同富裕:中国扶贫的实践选择》)(2020/2021/ 2022),入选中国好书榜/长安读书会推荐榜/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 获中国绿色人物特别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奖,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2005),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2021)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等。带领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获首届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机构奖[连续两届(五年一届)]等。 王钰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参加导师雷明教授主持的国务院原扶贫办、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参考》等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与导师合作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式现代化的望江探索》(2024)。"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其城镇化速度令世界瞩目。1978年至202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数及城镇化率分别从1.72亿、17.9%提高到9.33亿、66.16%,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数增加了7.61亿。数据说明,中国目前已经转变成城镇人口占主体的国家,这是发达国家需经历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中国乡村的社会关系同样发生着变化,这一点格外引人注意。 随着外出务工/进城、农村人力要素/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休闲、康养等产业的发展,中国乡村的“空心化”及休闲康养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导致了中国传统乡村以血缘、乡风民俗和乡邻关系为纽带连接而形成的差序结构“熟人社会”,正逐步被以利益联结为关联,以规制、契约为纽带连接而形成的新乡村社会形态—这里我们称之为“陌新社会”—所替代。 这一转变过程不仅体现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反映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社会的重新组织和调整。传统的乡村社会依赖于村民之间的长期交往和信任,村庄内部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稳固的社会网络。然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城乡融合趋势加强,城市人口和资本涌入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乡村社区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外来人口的增加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乡村社会中的“熟人”逐渐被“陌生人”取代,村民之间的信任基础开始发生变化。原本以人情和习俗为基础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这就促使乡村社会向“陌新社会”转型。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更加契约化...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乡村之殇 1
第二节 乡村之美 8
第三节 乡村之变 14
第四节 乡村之路 18
第二章 乡村变迁 21
第一节 曙光熹微:从乡贤把脉到农政初启 21
第二节 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 27
第三节 挣脱桎梏:告别饥饿的时代探索 33
第四节 砥砺图强:“三农”问题的迫切探索 40
第五节 恢宏历史: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 45
第六节 全面振兴:新时代的新乡村、新农人 50
第七节 本章小结 56
第三章 乡村生产 58
第一节 农耕:农林牧渔产权制度变革、生产组织形态 58
第二节 延伸:产业链延伸 73
第三节 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 79
第四节 合作:专业合作社 86
第五节 物流与电商 93
第六节 外出务工与返乡就业 99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07
第四章 乡村生活 108
第一节 小农生活:“两亩地一头牛” 108
第二节 小康生活:发家致富 113
第三节 漂移、留守与回流:流动的乡村 128
第四节 城乡同框:城乡统筹 146
第五节 医疗与教育:村医与村小 152
第六节 美丽村庄 164
第七节 现实与梦想 172
第八节 本章小结 179
第五章 乡村文化 180
第一节 构成乡村的单位:宗族与家庭 180
第二节 乡村交流的媒介:语言与文字 190
第三节 乡村生活的方式:物质与精神 198
第四节 乡村文化的未来:契机与挑战 21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17
第六章 乡村治理 218
第一节 危机与重建:新时期的秩序与治理 218
第二节... 查看详情
"一是创新性。一是紧紧围绕当下中国乡村,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力图对当下中国乡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扫描,力争对当下中国乡村给出一个立体式全息画像。二是特别注重当下中国乡村案例的总结,以提取出中国乡村**有代表性的特质。
二是前瞻性。一是结合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足、美丽乡村等方面,对未来中国乡村发展之路进行了全方位展望。二是远景分析、超前研究,在预判中长期大势大局之后,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预期影响进行先导性分析,并及时给出破解的思路与办法。
三是理论指导性。一是结合实际,围绕当下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人和物、乡村组织现实、问题和发展,准确把握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全面、丰富、扎实的信息支撑,阐释当下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真问题。二是理论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三是解疑释惑,确保提供的当下中国乡村画像以及未来之路思路经得起推敲检验,对现实中国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实践工作有启发,有指导作用。
四是学理性。侧重理论论述+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