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9.8元
印次:1-7
ISBN:9787302371625
出版日期:2014.08.01
印刷日期:2025.01.21
图书责编:冯昕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以应用为主,省略了深奥的原理描述及烦琐的计算公式,以生活中常见产品为案例,分析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介绍工业产品设计必需的机构、力学、材料与工艺等基础知识。本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基于工程思维和工程软件的工业产品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常用材料特性、力学性能,典型材料加工工艺与技术;第3章给出常见产品结构形式,常见机构的类别;第4章说明不同材料和加工工艺所需要的模具特点及模具设计要点;第5章介绍表面工程技术的种类、属性、流程和关键技术;第6章论述能量与转换方式;第7章给出拓展训练的4个课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设计及其他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孙利,1998年7月,燕山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12月,获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从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作。2008年--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研究生在读。
前言 中国工业设计学科的引入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起步于80 年代初,发展于90 年代末,经历了一个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化和统一的过程。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设计学一级学科。通常情况下,工业设计学科是涉及机械设计的一门学科,其发展的目标是设计相关的系统、结构或工业制成品,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社会,对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设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设计必须、也正在被重新定义。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促使设计去“想得更大、更多”。设计的角色、方法、作用正在不断拓展,设计思维结合科技思维,实现了需求、可能性和可行性之间的平衡,给未来设计和创新发展以新的可能性。旧的知识体系和旧的职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融汇了的、界限模糊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群体。产品、平面、建筑、景观、包装等一切设计,在过去曾经被无限细分,在将来或许会被无限融合,本着一个原则,即设计是面向人的设计,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 同样,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界限也在反复地进行着融合和分离的过程,早些时候工程师就是工业设计师,现在工业设计师已经独立于工程师而存在,然而各自为政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设计师理性思维和工程知识的欠缺禁锢着设计的发展和大设计工程的展开;而工程师墨守成规,设计成果僵化、呆板。如何做到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水乳交融,分工而不分家,连接而不套牢,便是本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知识更新成为时代对设计师的一个新要求。当代产品设计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体系,如何拓展其对新科技成果及其应用的了解深度和广度,是本书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从目前我国企业对工业设计...
第1 章融合——设计师与工程师的握手1
11 设计话语权1
111 感性与理性的博弈1
112 理性的光芒2
12 工业设计的设计方法4
121 理性设计法5
122 感性设计法8
13 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体系12
课题1 桌椅的设计——日用品的工程设计13
第2 章材料登场——被设计的材料17
21 产品设计常用材料集锦17
22 产品的外衣——材料解析18
221 材料的分类18
222 材料的力学性能40
223 材料的整形手术——材料加工工艺与技术43
23 喜新厌旧——新型材料的体验与运用65
24 典型成型工艺70
课题2 材料的体验实践——触摸、观察、记录、改造身边的材料71
第3 章产品的骨骼——结构与机构设计73
31 产品结构大家族——产品结构形式集锦73
32 结构的本质——力的接力棒76
33 运动的载体——机构的组成77
331 平面机构80
332 机械传动90
333 静联接95
334 杆件与桁架98
335 钣金设计101
34 通用零部件101
341 轴102
342 轴毂联接102
343 轴承103
344 联轴器和离合器106
345 弹簧107
课题3 动手实验——折纸的受力分析108
第4 章脱胎换骨——模具110
41 不装菜的篮子——模具的定义及功能110
411 模具的定义110
412 模具的发展历史 111
42 从流动态到固定态的支架——模具设计的要点112
421 模具的分类112
422 金属材料成型模具112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