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凯平
定价:138元
印次:1-7
ISBN:9787302493891
出版日期:2020.05.01
印刷日期:2022.01.04
图书责编:张立红
图书分类:零售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四个部分进行详述,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广中国文化。
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 年至今)。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7 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 年 5 月起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2015 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2016 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著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获 2017 年“人民网健康中国十大图书”。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 340 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要求我的美国研究生来中国。每次他们从中国回到伯克利,都会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确很惊诧,因为在他们去中国之前对中国有太多的误解。这是为什么呢?事实远比简单的推测更为复杂。我了解我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批评精神的,也是喜爱中国文化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跟随我这样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家从事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我也经常鼓励和要求他们去搜索和阅读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各种材料,但这些材料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大。有的美国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像中国人不太关心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一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是非常关注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的。 2008年,我回国工作,先是担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后的首任系主任,后来又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很多外事活动。2013年和2014年,我还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并出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和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中国理事。一系列国际职务和国际交流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际影响力在提高,中国的对外宣传战略也逐步展开。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对外沟通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比如,在Facebook、YouTube、TEDTalks等西方媒体上,中国的声音逐渐被世界听到。特别是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覆盖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西等1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5亿多用户。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在日本仅用三个月就冲到苹果软件店(...
第一部分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
第一章 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第二章 人人都需要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三章 文化,让人成为人
第四章 文化差异的要素
第二部分 突破跨文化沟通障碍
第五章 分析和克服沟通的语言障碍
第六章 沟通风格的障碍
第七章 认同感的障碍
第八章 文化心理的障碍
第三部分 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
第九章 影响的过程、途径及能力
第十章 高难度说服
第十一章 发现自我——跨文化沟通前提
第十二章 人是怎样误解他人的
第四部分 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
第十三章 对话的艺术
第十四章 非言语沟通
第十五章 跨文化冲突的心理原因解决途径及谈判之道
第十六章 如何推广中国文化:从软实力到暖实力
跨文化沟通需要科学心理学的指导。本书囊括了彭凯平教授多年来在跨文化沟通领域所做的研究、教学、咨询和指导的精髓,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化输出及输入案例的精彩分析,对现代中国人走向国际,与世界各地质朴的人士及爱好跨文化沟通的个人与机构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