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度量与模型研究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作者:吴翌琳
定价:68
印次:1-1
ISBN:9787302490746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18.01.04

本书立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整体最优的视角,概括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理论的概念,将国家目标、区域发展、产业动力、企业创新结合起来,提出并深入分析的由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构成的科技创新系统,对纷繁复杂的创新传导机制分类整理,系统分析国家创新多层次行为主体、多种类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明晰各主体要素的功能作用,梳理主体要素间的关系脉络与传导路径。作为应用统计科学的重要分支,科技与创新统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本书注重发挥统计学科的数据方法优势,整合国家数据、产业数据、地区数据、常规年报数据、创新调查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等多方面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多层线性模型、三阶段递推CDM模型、Probit和广义Tobit模型、基于生产函数的Jordi模型及其扩展形式HJMP模型,对科技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多方位实证研究。本书在发挥发挥统计学科数据模型优势的基础上,对于模型构建、变量选择、数据处理、实证检验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说明,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统计的基础教学材料。

more >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模式转变,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传统要素的贡献,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靠创新与科技进步,以至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党和政府在科学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命题。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将自主创新提到了统领全局的国家战略高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中国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经历了改革与发展,但仍受到原有体制的影响,条块分割、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体制仍比较严重,导致创新主体间定位不清、缺乏活力,创新要素间联系松散和缺乏协同,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低下,大学及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产业化困难,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质量不高,政府在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效参与能够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效率的提高,但其过度参与导致的政府越位会对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更为宏观的整合性研究,加快促进创新主体焕发活力,同时实现各个创新功能要素有效整合的国家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不仅取决于不同主体自身的创新情况,更取决于主体之间,创新环节之间的配合衔接。因此,应摆脱孤立要素的简单考虑,注重系统各主体间、产业间、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思考,通过整合国家创新力量,使各创新要素间联系更加紧密。本研究立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整体最优的视角,概括性地提出协同创新理论的概念,将国家目标、区域发展、产业动力、企业创新结合起来,提出并深入分析的由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构成的协同创新系统,对纷繁复杂的创新传导机制进行分类整理,系统分析国家创新多层次行为主体、多种类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明晰各主体要素的功能作用,梳理主体要素间的关系脉络与传导路径。针对当前非技术创新被忽视的问题,本书对其进行重点研究。总之,协同创新理论是对创新系统发展理论更为宏观的归纳而提出的创新内涵,旨在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在创新网络的连接下实现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协同集成发展,优势互补、相互匹配,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深度参与,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具体而言,本研究注重发挥统计学科的数据方法优势,整合国家数据、产业数据、地区数据、常规年报数据、创新调查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等多方面数据,构建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多层线性模型、三阶段递推CDM(Crepon,Duguet和Mairesse)模型、Probit模型和广义Tobit模型,对协同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多方位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创新主体(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政府),创新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以及创新要素(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的创新关联的理论分析,基于多种数据资源及现代计量模型,从现实角度描述、分析和解释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提供实务性思路。 |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度量与模型研究前言|本书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篇: 理论篇。本篇先是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阐明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和基础数据,解释说明本书的结构框架安排。进而进行协同创新的理论综述,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创新基础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创新测度与实证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理清相关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为本书研究提供方向的指引与思路的借鉴。 第二篇: 测度篇。本篇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本书的核心问题,如何测度协同创新系统功能。首先,从主体维度(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政府),产业维度(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要素维度(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方面对协同创新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最后,基于协同创新系统理论,设计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并通过科技统计指标的测度和分析,介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情况,为后文实证研究的深入做铺垫。 第三篇: 国家篇。本篇主要从国际视角着眼,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系统理论设计国家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并利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多维时序数据进行评价研究,进而,通过聚类分析,对不同国家的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模式进行分类阐释,并利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中国协同创新系统发展的国际地位及发展道路。 第四篇: 区域篇。本篇将研究视角转向国内区域层面,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系统理论,设计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进而对2000—2015年31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后文中的表示意义相同。个省区市的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并将31个省区市分为四种类型,进而利用较为前沿的多层线性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层级分化发展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并归纳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的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第五篇: 企业篇。由本篇开始,研究视角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企业层面。首先,详细介绍了本章的基础数据集,及为保证数据质量而做的大量数据清理工作;进而,构建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三阶段七方程模型,并运用渐近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解决模型估计的内生性问题,通过引入Probit模型和广义Tobit模型,对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本篇将以上模型应用于不同工业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细分企业样本,来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深层规律性。进而,利用2007年首次开展的以欧盟创新调查(CIS4)问卷为基础的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中的北京市海淀区企业样本,将创新调查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了数据的延伸与扩展,形成覆盖企业创新与经营全方位的数据集合,为将协同创新系统理论三大维度应用到企业层面创造了数据条件;其次,将前面构建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三阶段七方程模型,扩展到主体维度和产业维度,同时引入企业家影响因素,考察这一特殊的个人创新主体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影响;最后,借助创新实证分析的前沿方法——互补性分析方法,对三大维度12要素的互补性进行了探讨,以深化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关联机制的研究。 第六篇: 结篇。本篇在总结了前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协同创新系统的能力提升路径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本书的不足与局限,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完善的方向。 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了适应中国发展情况,全方位描述创新系统运作的协同创新理论,并在权威、翔实和多来源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下,运用前沿的统计方法和创新计量模型,对这一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对中国的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国家内部的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整体工业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以及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展开全面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同时,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就业促进效应加以测度。实证结果发现,中国的协同创新系统在世界多国比较框架下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在政府的加强指导下,发挥企业之外的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辐射,这样才能提升创新核心要素的能力,实现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速。而国内31个省区市有着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系统,可以归纳为四类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域,呈现层级递进的发展模式升级。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维度稳定发展,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创新资源可以很好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非技术创新改革,从而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和产业维度,作为核心要素维度的辅助力量,助力其实现创新资源更高效的转化和劳动生产率的飞跃。同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就业促进作用显著,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升而带来的就业需求下降,会被创新活动所补偿,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出口行为的深化,共同促进企业就业的增长。对于处于全球竞争和发展环境下的中国,必须依靠协同创新系统功能的全面发挥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那么,本书的研究结论,发现并归纳了这一系统目前的运作模式,对于这一系统功能的改进和发挥,提高中国的创新整体实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对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更具借鉴意义。 作者 2017年9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统计工程导论

杨翰方
定 价:49元

查看详情
中医研究中的统计方法

易丹辉、李扬
定 价:59元

查看详情
社会保障预算、精算与核算

王晓军、李静萍
定 价:49元

查看详情
风险模型:基于R的保险损失预测

孟生旺
定 价:89元

查看详情
多元统计分析

杜子芳
定 价:49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吴翌琳,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分析、创新经济计量、指数编制与应用、数据可视化等应用统计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先后在《World Development》《统计研究》《调研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曾受邀作为联合国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分校访问学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参与欧盟第七号框架下的项目研究工作。并五次受邀作为法国国家统计局(INSEE)访问学者,参与欧盟-中国项目研究
  • 用统计度量与模型的方法从国家、地区、企业及企业家等多层面研究协同创新系统
more >
  • 目录

    第一篇理论篇

    第1章导论31.1问题的提出4

    1.2研究背景与意义5

    1.2.1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5

    1.2.2中国背景下的创新系统理论7

    1.3研究思路与内容8

    1.3.1基本研究思路8

    1.3.2主要研究内容11

    1.4研究方法与数据14

    1.4.1主要分析方法14

    1.4.2基础数据来源15

    1.5研究难点与突破17

    1.5.1研究的难点突破17

    1.5.2研究的创新特色18

    第2章协同创新基础理论22

    2.1协同创新系统发展23

    2.1.1创新理论的形成——熊彼特的开创性贡献23

    2.1.2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形成与发展24

    2.1.3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26

    2.1.4创新系统理论的网络化、开放化和一体化28

    2.2创新系统理论30

    2.2.1国家创新系统研究30

    2.2.2区域创新系统研究36

    2.2.3产业创新系统研究42

    2.2.4企业创新系统研究46|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度量与模型研究目录|2.3创新定量研究49

    2.3.1创新测度评价研究49

    2.3.2创新微观实证研究54

    2.4理论综述小结56

    第二篇测度篇

    第3章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研究与维度分析613.1协同创新理论的含义62

    3.2协同创新理论的主体维度64

    3.2.1企业——自主创新主体64

    3.2.2政府——制度创新主体65

    3.2.3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66

    3.2.4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体67

    3.3协同创新理论的产业维度68

    3.3.1高技术产业——科技前沿引领69

    3.3.2文化产...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