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策、刘建琴
定价:10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94557
出版日期:2025.07.01
印刷日期:2025.07.04
图书责编:龚文方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机器是由机构组成的。在古代的数千年中,人类创造和使用了许多机器和机构,但没有产生机构学理论。近代的机构学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在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机构学蓬勃发展。
"张策,男,1941年出生,教授。主要从事机构学、机械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对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领域抱有浓厚兴趣。主持多项教学与科研项目,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在职期间,张策教授出版了《弹性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主编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本科生教材和《机械动力学》研究生教材。退休后,他继续其学术贡献,出版了《机械动力学史》,《机械工程简史》,以及英文著作《A Histor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2019年荣获IFToMM杰出服务贡献奖。刘建琴,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涵盖隧道掘进机械设计、智能掘进技术、机械动力学,以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负责讲授本科生的《机械原理》课程和研究生的《机械动力学》课程。此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0余篇论文,同时获得了20余项发明专利的授权。"
前言 一 笔者毕生从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和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2006年退休后转向机械工程领域发展历史的著述,先后出版了《机械动力学史》[ZC2]和《机械工程史》[ZC1,ZC8]。现在撰写完毕的《机构学史》,是笔者的最后一部著作。 本书简要地描述了几千年来古代机构的发明历史,并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代机构学和现代机构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机构学的各分支领域在近代和现代发展进步的历史。 在古代,人类创造和使用了许多机构,但没有产生机构学理论,这可以从一些机械史类的书籍中得到了解。同时,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机构学”的全部历史,笔者也仅见到数篇文章加以描述[AI2,AJ,KT],其中最长的一篇文章[KT]也仅有20页,限于文章的篇幅,这种描述当然是粗略的。 美国机构学家A.Erdman撰写的《四十年来现代运动学的发展》一书[EA2]是有代表性的、篇幅较长的一部著作,但它只描述了现代机构学从20世纪50—90年代初的发展; 虽然也涉及古代和近代的一些问题,但描述甚为简单。显然,应该有专门论述世界机构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专著,才能把学科发展的背景、史实、人物、代表性的学说和论著、研究范围的扩展和变化等基本问题讲清楚。但是,几十年来一直在机构学领域工作的笔者,却始终没有见到这样的专著。也就是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针对整个机构学史进行全面、细致地阐述和研究的史书。 依笔者之所见,国内外在机构学史方面开展的研究中存在着如下一些缺陷和不足。 (1) 关于近代机构学,目前对其发展史的论述尚少,而且不够细致、存在偏差。第一,在现...
第1章绪论
1.1机构与机器
1.1.1近代机构学中关于机构和机器的定义
1.1.2关于机器的组成
1.2机构学史简介
1.2.1机构和机构学的发展简史
1.2.2推动和影响机构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1.2.3学习和了解机构学史的目的
1.3关于本书的名称
1.4本书的写作特点
第2章古代机构
2.1概述
2.1.1古代人类使用工具的3个时代
2.1.2古代机械发展的3个主要区域
2.2最早的文明——苏美尔和埃及
2.2.1最古老的人类文明
2.2.2希腊化时期
2.2.3伊斯兰文明的高峰
2.3欧洲发展的特点与曲折
2.3.1古代希腊:科学的发祥地
2.3.2希腊化时期
2.3.3罗马时期与中世纪
2.4中国的辉煌与落伍
2.5古代力学与机械的科学发展与著作
2.5.1古代希腊——力学与机械科学的萌芽之地
2.5.2世界其他地区的机械技术著作
2.6各种古代机构发展简介
2.6.1简单机械
2.6.2汲水机械
2.6.3起重机械
2.6.4连杆机构
2.6.5机械传动
2.6.6计时器——水钟
2.6.7欧洲古代的天文仪器
2.6.8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2.6.9切削加工机械
2.6.10礼仪与娱乐性机械
2.7本章小结
2.7.1依靠直觉和灵感的创造
2.7.2古代与现代相通
附录: 编后随笔
第3章近代早期: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前夜
3.1近代的分期和近代机构学的发展脉络
3.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巨大的社会变革
3.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3.2.2地理大发现
... 查看详情
本书为张策老师继《机械工程史》《机械工程简史》之后的又一著作。《机构学史》适合对机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历史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机构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作为机构学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资料。它有助于读者从宏观角度更好地理解机构学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从微观角度深入了解机构学的具体内容。本书有望在高校开设机构学史相关课程或科普讲座中发挥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工程专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