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5元
印次:1-3
ISBN:9787302385899
出版日期:2014.12.01
印刷日期:2015.12.28
图书责编:佟丽霞
图书分类:零售
黑洞有哪些特点?本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从天文和物理等不同角度,描述了黑洞的来龙去脉,它的结构和性质,黑洞的信息疑难和奇点疑难,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在争论中推动黑洞研究的发展。 本书还通过对弯曲时空和黑洞的探讨,把读者引向千古未解的难题: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能不能测量,它有没有开始与终结?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硕士学位,1987年于布鲁赛尔自由大学国际理论化学与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物理系主任,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在相对论与黑洞领域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曾讲授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统计物理、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等课程。同时参加教学研究、科普教学,开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等公选课,并在许多院校做科普报告。主要著作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基础》、《黑洞与时间的性质》、《黑洞与弯曲的时空》,科普类教育书有《探求上帝的秘密》(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相对论百问》。
引言 我第一次接触到黑洞这个概念,是在1958年前后。当时我在北京一中上初中,这所古老的中学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我的同班好友裴申是一位天文爱好者,他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叫做《每月之星》的科普读物,听他谈论后我觉得非常有趣,于是也去图书馆借了一本。 这本书把中国古代的星座与希腊的星座对照介绍,不仅有美丽的神话,而且有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书中介绍了白矮星,那里有令人咋舌的地球人无法想象的高密度物质,体积像小酒杯大小的一块就重达1吨左右。书中还介绍了尚未发现的中子星,而且谈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一种“看不见的星”。由于引力太大,这种星的光跑不出来,我们看不见。这种“看不见的星”就是今天所说的黑洞。这是我第一次在书中看到有关黑洞的知识。我是一个喜欢读科普书的人,但此后十多年,再也没有从其他科普书和科普文章中看到有关黑洞的介绍。引言看不见的星: 黑洞与时间之河 《每月之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书,作者叫陶宏。书中序言的最后写道: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北平停战之日,陶宏写于北大红楼。” 1978年我到北师大天文系读研究生时,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每月之星》这本书和作者陶宏,我的导师之一、时任天文系主任的冯克嘉先生告诉我,陶宏是陶行知先生的儿子。 1996年,我在北师大研究生院工作,有幸与顾明远教授同在一个办公室。中午休息时,我去翻看顾先生书架上的《陶行知文集》。在书中发现许多与《每月之星》相近的内容。 于是我又去翻看《每月之星》这本书的复印件,这才注意到一些我少年时代未曾注意的内容。陶宏在序言中说,这本书采用的是他在给父亲做“小助教”时用过的资料。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