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2定量分析方法2

一、 化学分析法2

二、 仪器分析法2

§3化学分析过程3

一、 取样3

二、 试样的分解4

三、 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干扰的消除5

四、 测定7

五、 计算及数据处理7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分类8

§2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9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0

一、 基准物质10

二、 标准溶液的配制10

三、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0

§4活度、活度系数和平衡常数11

一、 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11

二、 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12

§5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中的计算13

思考题16

习题16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1酸碱反应18

§2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19

一、 pX值19

二、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20

三、 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20

四、 酸和碱的强度21

§3不同pH溶液中弱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22

一、 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22

二、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23

三、 浓度对数图*25

§4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29

一、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29

二、 酸、碱溶液[H+]的计算30

三、 浓度对数图解法求溶液的pH值*32

§5酸、碱缓冲溶液34

一、 缓冲溶液的pH值34

二、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5

三、 标准缓冲溶液36

§6酸碱指示剂36

一、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6

二、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37

三、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39

四、 混合指示剂39

§7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40

一、 强碱滴定强酸40

二、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42

三、 强酸滴定弱碱46

§8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46

一、 指示剂的选择和终点误差46

二、 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47

三、 用浓度对数图求终点误差*49

四、 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断50

§9多元酸(或碱)和混合酸的滴定51

一、 强碱滴定多元酸51

二、 强碱滴定混合酸54

§10酸碱滴定法的应用55

一、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55

二、 应用举例58

§11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61

一、 溶剂的分类62

二、 物质的酸碱性62

三、 非水滴定66

思考题70

习题71

第四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1误差的分类、准确度与精密度73

一、 误差的分类73

二、 准确度与精密度74

三、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75

§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76

一、 频数分布76

二、 正态分布77

三、 标准正态分布79

四、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79

§3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80

一、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80

二、 置信度和置信区间83

三、 t分布85

四、 测定数据的评价86

§4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90

一、 分析化学中对准确度的要求90

二、 分析准确度的检验91

三、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92

§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93

一、 有效数字93

二、 有效数字的修约94

三、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94

思考题95

习题96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概述98

§2配合物的稳定性101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01

二、 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102

三、 副反应对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102

§3配位滴定法原理109

一、 滴定曲线109

二、 配合物条件常数和金属离子浓度对滴定突跃的影响110

三、 金属指示剂112

四、 终点误差115

五、 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断119

六、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20

§4混合离子的滴定121

一、 控制溶液的pH值进行分别滴定122

二、 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124

三、 选用其它配位剂作滴定剂128

§5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129

一、 滴定方式130

二、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32

三、 应用举例133

思考题133

习题134

第六章沉淀测定法

§1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36

一、 沉淀的活度积、溶度积和溶解度136

二、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37

§2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沾污141

一、 沉淀的形成141

二、 沉淀的沾污143

三、 沉淀沾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145

§3沉淀条件的控制145

一、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45

二、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46

三、 均匀沉淀法146

§4有机沉淀剂的应用146

§5重量分析法148

一、 概述148

二、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149

三、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150

四、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150

五、 沉淀重量法应用举例150

§6沉淀滴定法151

一、 摩尔(Mohr)法——铬酸钾作指示剂152

二、 佛尔哈德(Volhard)法——铁铵矾作指示剂153

三、 法扬司(Fajans)法——吸附指示剂154

四、 银量法的应用155

思考题155

习题156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158

一、 条件电极电位158

二、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61

§2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164

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历程164

二、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165

§3氧化还原滴定167

一、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67

二、 滴定突跃与两个电对条件电位的关系170

三、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171

§4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先处理174

§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75

一、 高锰酸钾法175

二、 重铬酸钾法177

三、 碘量法179

思考题185

习题185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

§1电极电位与电池电动势187

§2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189

一、 参比电极189

二、 指示电极191

§3离子选择电极194

一、 几种常见的离子选择电极194

二、 离子选择电极的主要性能200

§4直接电位法201

一、 pH的电位测定201

二、 离子活度的测定202

§5电位滴定法205

思考题208

习题209

第九章光度分析

§1概述211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12

一、 光的基本性质212

二、 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12

三、 吸收光谱的产生214

§3光吸收定律214

一、 朗伯比耳定律214

二、 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215

三、 *朗伯比耳定律的理论推导216

四、 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217

五、 比耳定律的表观偏离218

§4吸光度的测量220

一、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220

二、 测量条件的选择222

三、 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24

§5显色反应及反应条件的选择225

一、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225

二、 反应条件的选择225

三、 分光光度法常用的显色剂227

§6提高光度法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某些途径231

一、 三元配合物及其在光度法中的应用231

二、 萃取光度、浮选光度和固相光度法233

三、 差示分光光度法234

四、 长光路毛细吸收管分光光度法简介234

§7光度法的某些应用236

一、 光度滴定236

二、 弱酸、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237

三、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238

思考题239

习题239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原理242

一、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242

二、 原子吸收光谱的波长243

三、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243

四、 火焰中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比例244

五、 吸收系数244

六、 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的基本关系式245

§2原子吸收光谱仪246

一、 光源246

二、 原子化系统247

三、 分光系统250

四、 检测系统250

§3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250

一、 光谱干扰250

二、 化学干扰250

三、 物理干扰251

四、 电离干扰251

§4测量条件的选择和定量方法251

一、 测量条件的选择251

二、 定量方法253

§5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254

一、 灵敏度254

二、 检出限255

思考题255

习题255

第十一章流动注射分析法

§1FIA的基本原理258

一、 FIA的特点258

二、 分散系数及其控制259

三、 FIA的若干要点260

§2FIA仪器的基本组成261

§3FIA中的某些技术263

一、 合并带技术263

二、 停流技术264

三、 FIA溶剂萃取技术264

§4FIA法应用举例265

一、 FIA分光光度法265

二、 FIAISE分析267

三、 流动注射原子光谱法268

思考题269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1概述270

一、 色谱法分类270

二、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271

§2气相色谱分析流程及分离过程271

一、 气相色谱分析流程271

二、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272

§3物质在气相色谱中的保留作用274

一、 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274

二、 物质在气相色谱中的保留作用276

§4色谱峰的展宽及柱效277

一、 塔板理论277

二、 速率理论278

三、 分离度279

四、 柱效能、相对保留值和分离度之间的关系280

§5气相色谱固定相281

一、 气固色谱固定相281

二、 气液色谱固定相283

§6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286

§7气相色谱检测器287

一、 检测器的响应值288

二、 检测限288

三、 热导检测器288

四、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289

§8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291

一、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291

二、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293

思考题295

习题296

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1概述297

一、 分离和预富集要达到的三个目的297

二、 回收率和富集倍数297

§2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298

一、 沉淀分离法298

二、 共沉淀分离法304

§3溶剂萃取分离法305

一、 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率306

二、 萃取过程309

三、 萃取体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310

四、 萃取分离技术314

§4离子交换分离法315

一、 离子交换剂的类型、结构和性能315

二、 离子交换平衡317

三、 离子交换分离的操作方法321

四、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323

§5吸附柱色谱法、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326

一、 吸附柱色谱法326

二、 纸色谱法326

三、 薄层色谱法330

思考题330

习题330

附录331

一、 弱酸和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331

1. 弱酸的离解常数331

2. 弱碱的离解常数332

二、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32

三、 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5℃,I=0.1)335

四、 EDTA的lgαY(H)值335

五、 常见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335

六、 标准电极电位(10—25℃)336

七、 条件电极电位(18—25℃)338

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339

九、 国际原子量表(1985年) 340

十、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及法定单位341

参考文献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