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理论法学的基础课题1第一章社会、国家与法的一般原理5
第一节社会、国家、法及其互动关系:从法哲学视角思考国家向社会的
回归5
一、 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演进5
二、 法在促进国家回归社会过程中的作用9
三、 附论22
第二节评社会、国家、法的国家主义观念24
一、 国家主义的衰微与中国法制现代化24
二、 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国家主义35
三、 司法权力运行中的国家主义影响46
第三节评社会、国家、法的自由主义观念57
一、 17—18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57
二、 19世纪的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62
三、 20世纪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思想63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与市民社会67
一、 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研究进路67
二、 我国“市民社会”的几个问题探析78
三、 梅因“从身份到契约”公式引发的法学思考82第二章社会、国家、法的实质内容: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职权与职责88
第一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88
一、 权利与权力的发生88
二、 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变迁92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利与权力关系96
四、 结论100
第二节权利义务关系考察102
一、 权利义务关系的理论102
二、 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历史形态108
三、 简短的总结111
第三节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114
一、 人权与主权114
二、 人权与公民权118
三、 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120
四、 自由权与生存权、发展权125
五、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128
六、 观念人权与制度人权132
第四节权利意识与法治134
一、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134
二、 普遍的、高水平的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性135
三、 国家权力必须认真对待权利137
四、 提高全社会权利意识的基本途径141
第五节职权与职责142
一、 职权与职责的概念和功能142
二、 职权与职责产生的法理依据145
三、 职权与职责的关系:职权本位抑或职责本位149第三章社会、国家、法的价值分析153
第一节法的真善美153
一、 法之真153
二、 法之善156
三、 法之美158
第二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审美的法思维范式初探160
一、 传统的法学思维范式161
二、 法应当复现人的类本质162
三、 法的形式美和价值美164
四、 简短的结语169
第三节法律·秩序·美170
一、 秩序与法律170
二、 和谐、秩序与美173
三、 礼法之美176
四、 法律秩序之美申论179
第四节法治与德治182
一、 道德与法律关系在中国和西方不同传统社会里的差异182
二、 “德治”的历史与理论诠释199
第五节法的合理性205
一、 法的合理性之内涵及其意义205
二、 法的必然、实然与应然224
第六节程序正义与司法227
一、 程序正义在司法公正中的地位和价值227
二、 公正司法必须突出程序正义232
第七节“小政府、大社会”与廉政建设233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233
二、 “小政府、大社会”与权力腐败的社会控制236
三、 “小政府、大社会”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238第四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与法241
第一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241
一、 “空想主义和谐社会”思潮的启示241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46
三、 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52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考:马克思的理论阐释256
一、 以人性为本257
二、 以自由为本259
三、 以权利为本261
四、 以个体(人格)为本264
第三节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266
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价值基础267
二、 法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75
三、 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重构286
第四节以人为本的法体系研究293
一、 以人为本的法体系293
二、 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304
第五节法与社会利益分配313
一、 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原则的法律机制313
二、 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323
三、 社会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民生问题为视角330
第六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349
一、 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机制349
二、 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机制352
三、 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由保障机制356
四、 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天人合一机制358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成长的理论解读363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纲领:邓小平的法治理论363
一、 反对人治,主张法治363
二、 法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364
三、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364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
方略366
一、 依法治国的内涵366
二、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366
三、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基本方略的历史性转变367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368
一、 以人为本确定法治的目的性价值368
二、 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推动法治的实现370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1
一、 法治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371
二、 法治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371
三、 法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72参考文献373名词索引377后记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