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讲 绪 论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2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3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在条件 10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动因 12
一 、一个问题:信息与信息社会 12
二、两个学派: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17
三、三个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21
第四节 四个先驱 27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27
二、心理学家卢因 32
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37
四、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40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45
第一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46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53
第三节 自西徂东 58
一、第一代 58
二、第二代 60
三、第三代 62
四、反思与突破 63
第二讲 传统理论 67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68
第一节 语言符号 69
一、语言与文字 69
二、语义与传播 73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86
一、体语 87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91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93
第三节 符号功能 94
第四章 符号互动 98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 99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102
一、影响感知的因素 102
二、制约理解的因素 106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111
一、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112
二、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113
三、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115
第四节 人际传播 117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120
一、两级传播论 120
二、创新扩散论 124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129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130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133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1947 年) 133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1950 年) 134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959 年) 135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969 年) 137
第三节 深层控制 140
一、编辑部的潜网 140
二、所谓四种控制观念及体制 142
三、批判学派控制观 144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47
第一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148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151
第三节 功能分析 154
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154
二、“双子星”的负面分析 156
第四节 议程设置 160
一、构想 160
二、研究 162
第五节 隐性功能 164
一、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 164
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165
三、媒介环境 167
四、假作真时真亦假 170
第六节 媒介生态 172
一、麦克卢汉:媒介“三论” 173
二、媒介即讯息: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 177
三、汉斯立克:道破谜底的俄狄浦斯? 181
四、师承与师传:英尼斯与波兹曼 185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193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195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195
二、魔弹论与靶子论 198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202
一、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
二、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 203
三、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203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205
一、固执的受众(obstinate audience) 205
二、“自助餐厅”(cafeteria) 207
三、矫枉未免过正 209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212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213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216
一、传播来源的可信度 216
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218
三、传播来源的动机 219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220
一 、一面还是两面 220
二、先说还是后说 221
三、明示还是暗示 222
四、理智还是情感 224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225
一、听从性(persuasibility) 225
二、恐惧诉求(fear appeal) 226
三、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 228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230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232
一、海德的平衡论 232
二、奥斯古德的和谐论 234
第二节 均衡论与 ABX 模式 236
一、纽科姆的均衡论 236
二、韦斯特利与麦克莱恩的 ABX 模式 237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239
一、认知与认知不协调 240
二、重建协调与态度变化 241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246
一、从众现象 246
二、阿西的从众研究 249
三、从众与态度改变 251
第三讲 批判理论 257
第十章 鸟瞰 258
第一节 三个层面 259
一、两种人生哲学 260
二、两种现代思潮 261
三、两种学术判断 263
第二节 三路研究 265
一、话语与权力 265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 281
三、文化研究 285
第三节 中国回响 290
第十一章 透视 295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96
一、孕育(1930—1960 年代) 296
二、勃兴(1960 年代以来) 305
第二节 研究内容 306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307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 312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 316
四、传播与帝国主义 321
第三节 差异比较 332
一、概 述 332
二、立 场 334
三、方 法 336
第四讲 中国理论 343
第十二章 缘起 346
第一节 新旧“十六字方针” 347
第二节 从梁士纯到斯迈思 350
第三节 反思冷战传播学 354
第四节 超越美国传播学 358
第五节 破立并举觅新路 362
一、芝加哥学派 363
二、欧洲媒介理论 363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 364
第十三章 崛起(上) 366
第一节 重构中国传播学 367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370
二、内地与边疆的关系 372
三、古今中西的关系 375
四、本土化与中国化 378
第二节 新时代 新探索 380
一、传播与文化传统 380
二、传播与社会问题 383
三、传播与中国道路 386
第十四章 崛起(下) 400
第一节 赵月枝:中国理论先行者 401
一、成长背景与学术旨趣 401
二、顺着说:《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402
三、反着说:“批判之批判” 404
四、正着说:立足中国土,请教马克思 406
第二节 宣传、新闻、传播 413
第三节 精神交往论 416
一、交往与传播 416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418
第十五章 结语 环球同此凉热 424
一、天下与国家 425
二、理解与接受 431
第一版后记 439
增补版后记 441
第三版后记 443
第三版跋 448
第四版后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