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 孕育新“物种”
第一章 “种子”与“土壤” 2
1 天才,还是废材? 3
2 6次破格 4
3 “土壤”之于“种子” 6
4 启示和思考(1~5) 8
第二章 恩师黄克智与我 14
5 不拘一格荐人才 15
6 堪为学术领路人 17
7 力排众议帮改革 18
8 启示和思考(6~7) 20
第三章 我的成长与南昌大学 22
9 父母的身教和我独特的中小学经历 23
10 1977—1993:“最好”的教育 27
11 老师们眼中的“天才” 30
12 启示和思考(8~10) 35
第二部分 “温室”里发芽
第四章 清华钱班的初心、定位和理念 40
13 初心:源于2002年和2007年的两次震惊 41
14 清华钱班的基本理念与冠名 46
15 钱班初创:“他山之石” 54
16 启示和思考(11~13) 59
第五章 “化蛹成蝶”:向创新思维转变 62
17 “永久”不破的泡泡和创新思维的“化蛹成蝶” 63
18 破局:进阶研究体系的“闭环” 72
19 “动物园”理念 75
20 启示和思考(14~15) 84
第六章 精深学习和“大树生长”模式 87
21 “单科主义”和“虹吸”导师 88
22 学习逻辑的颠覆:从“建楼”到“生长” 92
23 一万小时理论——再论精深学习 101
24 启示和思考(16~17) 104
第七章 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性原理 106
25 “零”摩擦的世界与“根”技术 107
26 源头创新及人才成长的土壤 110
27 本科生“领导”博士生和X3聚变概念的萌芽 113
28 启示和思考(18~19) 118
第八章 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创新生态 122
29 朋辈学习和师生陪长生态 123
30 敢于挑战:钱班创新文化建立的几个故事 129
31 清华钱班和本硕实验班:人人个性化冒长 135
32 启示和思考(20~22) 139
第九章 清华钱班模式的底层逻辑和普适性 142
33 底层逻辑和“1-2-3秘诀” 143
34 通识与精深:X—书院 149
35 钱班模式的通用性 156
36 启示和思考(23) 161
第三部分 “大地”上成长
第十章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 166
37 2017年“钱班创新挑战营”的震惊和反思 167
38 选择:多维度测评还是教育资源? 173
39 实现多维度测评的路径思考 179
40 启示和思考(24~25) 182
第十一章 零一学院:构想、初探和发展战略 185
41 世界顶尖大学 186
42 深圳零一学院:理想化X3聚变生态的试点 194
43 三年初探和“3个6年”发展战略 197
44 启示和思考(26~27) 206
第十二章 痛快成长的第二通道 208
45 内生动力的本源和成长节奏 209
46 第二通道:成长“天梯” 216
47 让人人享有创生教育 220
48 启示和思考(28~30) 223
附件 227
附件1 郑泉水院士:二十年跨界创新的反思与建议 228
附件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43
附件3 拥抱变化的探路者 251
附件4 人生的两点间 直线不是最短 260
附件5 聚在水木一团火,散自钱班满天星 270
附件6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 285
启示和思考总录 297
后记 299
致谢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