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雷毅在其有关深层生态学研究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深层生态学是一种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一种后现代生态世界观。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提出“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生态运动”概念,这是最早的深层生态学观念。奈斯指出,“深层”这一形容词的含义,是指在生态问题上,对“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类问题的“深层追问”。但是,作为科学的生态学是不追问这类问题的,例如,自然观和价值观问题,政治观和经济观问题,技术观、社会观和伦理问题等,生态学是不追问的。深层生态学不仅追问这些问题,而且强调这种追问的“问题的深度”,从而揭示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奈斯是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有更多的学者关心深层生态学问题,参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讨论,如美国的B.德韦尔和G.塞欣斯,澳大利亚的W.福克斯等人,出版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从而使深层生态学成为当代西方很有影响的环境哲学重要流派,成为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哲学和现代环境运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指出,雷毅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以生态哲学为方向,我是他的老师。在讨论他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时,鉴于深层生态学的广泛影响,我们意识到,就生态哲学而言,深层生态学非常重要但研究却相当不够,把深层生态学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是必要的。如果不研究深层生态学,对西方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断层;而且在实践上,难以本质地把握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因而提出以“深层生态学”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但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一块“硬骨头”,因为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或者有过第二手的简略的介绍,但没有做过专门的系统研究,而研究这个问题必须研读大量外文文献,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应当说,当时雷毅有知难而进的学术勇气,以及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精神,在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后,他下决心啃这块硬骨头。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后,我与雷毅商定,读研究生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安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批有关深层生态学的原著,以及相关文献,不急于写文章。

    我感到欣慰的是,雷毅非常努力,有效和成功地啃了这块硬骨头。他阅读了大量西方原著,而且,他勤于思考,在阅读大量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按期完成很有学术见解和学术深度的博士论文。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答辩委员会的各位教授对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认为它对深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结构和思想渊源及其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以及理论成果和局限性等的分析和评价,是全面和准确的,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答辩委员一致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有的老师指出,雷毅对深层生态学的评述,设计了一个逻辑框架,这样他就能把深层生态学的各方面的内容纳入到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系统之中。这是他个人的创造。类似的工作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到。

当然,正如雷毅自己说的,这一领域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尚待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结合当今中国现实,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综合现代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成就,建立中国自己的生态哲学,我们仍然任重道远。美国著名哲学家H.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中文版前言中说:“对于中国建立自己的环境哲学、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而言……(面临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除非(且直到)中国确立了某种环境伦理学,否则,世界上不会有地球伦理学,也不会有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和谐相处;对此我深信不疑。”雷毅的这部著作是这种努力的一个起步,期望有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写出中国的有分量的生态哲学论文和专著,共同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