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人类已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每一个生活在新世纪的人,都应当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我们的学校应当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教育部已做出决定,要求在2001、2003、2005年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初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分期分批地在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宽广,牵涉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该是较为初步的启蒙普及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单纯地学习一种技能,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现代人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今后人们一切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依赖于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环境。
学习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从小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善于思考、自学能力较强、喜欢动手实践的,他们绝不是只会死背书本的书呆子。
为了推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于2000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编写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北京和湖南部分学校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老师认为本教材定位准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选材合理、文字流畅、易学易懂,体现了编者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一年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最近我们对它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提高,使之更加完善。本教材分为一、二两册,涵盖了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内容,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我们认为: 中学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当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应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根据人的认识规律,采用“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结论与规律”的三部曲,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以任务驱动,形象具体。在用本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边讲边演示,学生要边学边上机,不要“空对空”,要使学生学起来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的大门。
参加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有: 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吕品,高级教师王惠、滕秋莉、王一青、张宗春等。副主编吕品老师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修改,最后由谭浩强教授审订、定稿。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孟青和湖南教育出版社黄永华编辑花了很大的精力对本教材进行修改和编辑加工,使本教材的质量得以提高。在此对所有参加本教材编写、编辑和支持帮助本书出版的同志表示感谢。
本教材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谭浩强2002年1月1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