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应体现上述特色,从而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为此,2000年4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深圳联合召开了教材研讨会。会上确定了这本教材的编写计划,讨论了编写大纲。
不少职业技术学院的制冷工程专业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结构,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设置了“流体力学与热工基础”这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正是为了满足和适应这门课程的需要而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从传统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中精选出一部分内容,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在力求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自然适应性、可接受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前提下优化组合而成。
在内容的选取方面注重了三个方面的结合: 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与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结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制冷工程与热能工程专业需要的结合。
因此,本书选择的基本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的需要,也有利于人才进一步的发展。各部分在简明阐述理论要点的基础上,通过较多的实例说明了理论的工程应用。使读者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工程热力学部分不仅包括了制冷循环,也包括了热能动力装置循环,从而扩大了本书的使用范围。
本书简化了部分繁琐的推导,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此,对流换热部分介绍了相似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并深入到物理现象的相似特征数和相似现象的特征数关联式。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特征数关联式, 以便对典型的对流换热现象进行计算。对特征数关联式的归纳和产生未作重点介绍。这是体现本书思想和特点的一个例子。根据同样的指导思想,其他内容也力图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各部分采用的物理量名称和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的统一规定。
本书适用学时为90~100,少课时的教学可根据需要删去部分内容。本书供高职制冷工程专业和热能工程专业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礼教授和五邑大学吴勇华副教授合编,陈礼教授主编。吴勇华副教授编写了工程热力学篇的初稿,陈礼对工程热力学篇的初稿进行了修改,并编写了流体力学篇和传热学篇。全书的统稿和修改定稿由陈礼完成。
本书书稿由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丹荟教授主审,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2001.11.11于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