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业已表明,用后即弃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在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作为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新的实践模式之一,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得到各方重视。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活动,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和政府官员们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大力发展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如今,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目前,在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积极意义,并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经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一体,形成互惠互生结构。具体表现就是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它强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领域上,尚无系统地从循环经济角度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的报道。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区域生态建设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方面的内容。因此,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市,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可喜的是,在中国西部城市贵阳,这种尝试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2002年3月,笔者与孙国强同志在清华园结缘相识,屈指数来时间不算太长。但在具体接触中,感觉他孜孜好学,勤于研究,又具有地方行政工作实务工作经验,是一个典型的专家型行政领导。结合贵阳市的具体实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孙国强同志在繁重的公务之余写出很有分量的《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这本书视角独特,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这本书,这对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件好事。当然,应该看到的是,循环经济是一个新事物、新理念,我们都在探索中前进,认识有待不断深入。相信只要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循环经济,越来越多的学者、企业、政府投身到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那么循环经济美好的未来就可以大胆期待。

让大家感到欣喜和激动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一起向这个方向努力。

循环经济的新范式

金涌2005年2月18日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