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在《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一书中,引用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话说:"诗是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词语。"胡家峦教授接着说道:"纳什的名言,既是他本人对诗的高度概括的形象描述,又是他同时代的英国人对诗歌的极为普遍的传统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英国的诗歌沃土。……在英国文学史上,自民族史诗《贝尔武甫》直到18世纪现代小说兴起之前,'诗'几乎是'文学'的代名词。"
隋刚说:"英语诗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有机体系,是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文学世界。……诗海无边,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风景的一部分。"(《英美诗歌意境漫游》,外文出版社,1998)
隋刚对于诗歌还有如下论述:"人天生爱诗。……人珍惜诗意--自知必须靠自己在生活中发现诗意或创造诗意。……人生如诗,诗如人生。……诗意的生活是有情趣的生活,是有爱心的生活,是有信仰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是有安全感的生活。……人在,诗在。"(同上)
一位智者曾说道:"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同上)
颜学军如此说:"诗歌犹如一盏盏古典的烛火,在苍凉的角落闪着温暖的光芒。这些光芒如一枚枚箭,刺痛着黑夜里跋涉的眼睛,让身虽疲惫的人不至于累倒。诗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它如阳光和水,浸透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它是一种不死的鸟,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飞翔、叫鸣,高高低低无所不在。诗歌滋润和喂养了一代一代人。"(《百年诗歌赏析》,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我们认为,诗,作为最古老、最高级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诗歌里的真善美使人知过去,识未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我们还认为,激昂产生诗情;恬然酝酿诗意;思与想的过程迸发诗的火花;感情世界里富含诗的温柔;痛苦能以诗的形式抒发;欢乐能以诗的形式高歌;动有动的诗,静有静的诗;生有生命的赞美诗;死有死亡的墓志铭。生活中,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实际上,中国人对诗并不陌生。关于中国诗词,中国古典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刀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多如繁星的诗人词家,浩如烟海的诗歌词作。……诗词里凝聚了历代勤劳聪慧、感情丰富的中国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感触,……当然,'诗言志'、'词缘情',诗词里表露着诗人词家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感事、咏物、讽喻,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诗词,具有征服人心的魔力。"(曹保平主编.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
英语诗歌也不乏一刀先生对中国诗词所概括的内容。
许渊冲教授指出:"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新世纪的新人不但应该了解全球的文化,而且应该使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使世界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话,那么,19世纪可以说是英国世纪,18世纪则是法国世纪。再推上去,自7世纪至13世纪,则可以说是中国世纪或唐宋世纪,因为中国在唐宋六百年间,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全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本书的编写旨在帮助"新世纪的新人了解全球的文化"的部分精华,也希望读者在了解了英美诗歌后对传播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积极温习中国诗歌,在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向外国朋友推广我们的文化,以达到世界范围的文化沟通与思想融合,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共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英美诗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和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英语国家以及学习英语的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多少人通过教授或学习英美诗歌了解了异域风情,解读了不同文化,丰厚了自己的思想,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营养了自己的文化,加强了自己的素养,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其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启迪作用是世人皆知的。
作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大形势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作为立志通过各种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新型人才,作为愿意在国际化环境下、跨文化范围日益扩大的环境中高效工作的劳动者,虽不能完全做到"学贯中西",也应当做到"略输"中西"文采"。因此,不少仁人志士、学者专家呼吁向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旨在培养并提高修养和素养的各种课程,含中外诗歌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倡导文理渗透。这种倡导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赞许。我们这本《英美诗歌教程》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一种努力。
《英美诗歌教程》编写体例是实用的。① 分英国诗歌和美国诗歌两部分;② 按诗人出生年代排列;③ 提供作者生平简介,供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己阅读;④ 诗作原文;⑤ 较为详尽的注解,主要由编者注释,也有著名学者所注,也有编者与其他学者思想的结合,旨在帮助学生从英语注释中学到更多的英语,用英语解释原诗,以进一步提高读者英文水平;⑥ 参考译诗。译文是经过斟酌译出,也有著名翻译家的译作,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语言对比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英美诗歌教程》共收英、美两国32位诗人的65首诗。这些诗人都是英国和美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所选诗篇大都是这些诗人的抒情力作,或讴歌大自然,或歌咏爱情,或赞颂祖国,或感叹人生,或激发希望,或尽情嬉戏于田园,或沉思城市尘嚣,或探索天庭神秘,或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抒发人对自然的深情。应当说,所选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过去丰富的世界,展示了人生的现实,描绘了人们向往的乐园般美景。这些诗作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很好的营养作用。
编写之前,曾想过在诗作原文注释后设计一些思考题,供同学们思考。后来觉得应留给任课教师一些天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随讲课进程和内容而设计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不事先看已设问题的情况下思考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边学边欣赏,以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和效果。我们想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时或之后去品味,按自己的理解去欣赏佳作。因此,本书也不提供赏析范例。
《英美诗歌教程》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适合于参加选修课或自学;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大参考价值,可作为对已有文学教材的补充,也可作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时的重要复习和参考内容。实际上,只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并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感有文化有修养的人,都能学习一些英语诗歌。诗歌本身没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之分。本书注释详细、译文优雅,因此也非常适合广大的英语和文学爱好者。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过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在参考文献部分及译文后或注释中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外语系吕中舌教授通读了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清华大学出版社宫力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徐梦非老师极为认真仔细地编辑了本书,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我们对她的感谢言语难于言表。由于水平所限,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发现后指正。
编 者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