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内容。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职业变化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本教材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是为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编写的教材。和传统的类似教材相比,本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上都做了较大的改革和尝试。
本书没有采用传统的“先模拟、再数字、后高频”的学习模式,而是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低频电子线路与高频电子线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现代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第1章),使读者对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模拟电路(含高频电路、低频电路)与数字电路有初步的了解,明确现代电子技术基础的整体内容,接着比较集中地介绍了常用电子器件的特性或功能(第2章),包括分立器件和集成器件、模拟器件和逻辑器件,而后按常用电子电路类型分别介绍放大电路(第3章)、集成运放(第4章)、逻辑电路(第5章)、信号产生电路(第6章)、频率变换电路(第7章)和反馈控制电路(第8章)。其中第3章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三极管放大器、调谐放大器和高低频功率放大器等,在此并没有将高低频电路截然分开,这样便于读者对各种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特点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功能,了解它们的应用。在第4章引入反馈的概念后,重点介绍了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典型应用,如基本运算电路、有源滤波电路、电压比较器等。第5章在第1、2章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同时介绍了模拟数字之间转换、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内容。第6章对常用的信号产生电路做了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直流稳压电源、各种高低频正弦波振荡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内容。第7章介绍了调幅与检波、混频与倍频、调频与鉴频、调相与鉴相等频率变换的基本概念及典型应用电路,为读者进一步学习通信技术、测量技术等其他技术课程奠定基础。最后在第8章扼要介绍了在现代电子技术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反馈控制电路(AGC、AFC、APC/PLL)的基本工作原理。此外,本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较多的实验项目,最后还安排了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历来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化难为易”也是本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之一。本书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高专学生现有的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特点,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无论是介绍常用电子器件,还是研究实际应用电路,均以讲清基本概念、特性功能、性能参数、测试技术、使用方法等基础问题为主,而没有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对电子线路进行较深的理论分析。本书避免较为繁琐的数学推导和计算,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工程特点和很强实践性的课程,也是发展变化较快的技术课程,因此本书更新教学内容,以基本器件和实用电路为基础,不割裂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突出新器件、新电路的应用,并建立现代电子系统的概念。读者可方便地在本书中查阅到常用的各种电子器件和实用电路,这对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电子工程方面的技能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是根据当前国内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针对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的,内容安排适度、重点突出、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全书共8章,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第1~4章,下册包括第5~8章。全部内容大约需要学习180课时,上、下册各占一半,分两个学期学习。
本教材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熊伟林、刘连青主编。上册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连起、吕燕、万冬等教师参编。其中第1章由刘连青执笔;第2.1~2.8节和第3章由熊伟林执笔;第2.9~2.16节由吕燕执笔;第4章由王连起执笔;第2.9~216节的部分电路图形由万冬绘制。下册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瑞丽、冯跃跃、张建新、鲍秋凤等参编。其中第5章由毛瑞丽执笔;第6章由熊伟林执笔;第7.1~7.7节由冯跃跃执笔;第7.8节由鲍秋凤执笔;第8章由张建新执笔。全书由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庆常教授主审。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和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