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当今,对管理学院来说,一个共同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之一。

案例教学也是公共管理教学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现实世界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为案例,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讨论面临的矛盾、问题、困境和选择。案例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在课前阅读案例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领域和专业,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以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直接交流与探讨,互相启迪。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案例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于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之中。早在2001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与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马科斯维尔学院联合开展案例教学培训工作,邀请国内一些兄弟院校一起交流、学习和讨论。2004年1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以联合主办的方式引进哈佛大学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为国内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希拉丘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的示范教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案例教学方法,并在各自所开设的课程中广泛应用,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04年7月3日成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英文名称为“China Case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简称 CCCPPM)。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专门为公共管理教学创作和提供教学案例,致力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案例开发、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方法的研讨,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事业。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聘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案例项目主任霍华德·哈索克先生担任案例中心顾问。有着16年案例教学经验的霍华德·哈索克先生已经撰写和编辑了400多个案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城市住房、环境保护、危机管理等。在霍华德·哈索克先生的指导下,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针对当前在中国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或具体问题来撰写教学案例,建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组织学院教师和同学已经创作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中一些相对成熟的教学案例授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期推动公共管理领域中案例教学方法的广泛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本书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授权出版的第二辑《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专门服务于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些主要课程教学,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危机管理与决策、非政府组织管理等相关课程。本辑中包含的十三个案例大部分已经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中多次使用,教学效果显著。与第一辑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不同的是,本辑在案例后面没有提供教学手册,目的是给授课教师充分的自由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案例。虽然案例在写作时已经明确将服务于某个具体课程的具体主题,但是在案例完成之后,就不再有这些限定,能够为其他课程使用的案例即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案例,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正在开发这些案例的其他用途,希望国内实践公共管理教育的各个院校会有惊喜的发现。

尽管写作水平有限,但是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仍在不懈地努力,试图将最好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反复认真的审阅之后,这些案例仍然可能有错误或问题,请您批评指正。欢迎联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ccppm@tsinghuaeducn),希望能与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的同行们合作交流,共同为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

2005年10月8日

前言

这部书稿在我的手里拖延至今,令我几乎无地自容。我不能不在前言开始的时候向各位读者、也包括本书的各位合作者和出版社的编辑,深表歉意。

从五月长假完成第一轮统稿以后,原本应尽快做完余下的工作以便截稿出版,无奈手头教学科研诸事缠身,及至暑假来临,七月筹办国际会议忙碌一番以后,几乎整个假期全用于调研,先后去了十余个城市。今年有关NGO的各种会议还出奇地多,我先后出席了在澳门、大连、上海、深圳、韩国首尔等地举行的会议,在撰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乘坐在从首尔飞往北京的班机上。如此忙碌的一整个夏季,实在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其实拖延书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对这本书的内容略感忐忑。我希望有一个整块的时间来细细梳理完成的书稿并写完我的最后部分。关于这本书的最初计划早在4年前我参加哈佛案例培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酝酿,那年夏天在我的倡议下学院成立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会”,成员除了我之外还有对案例很有兴致的曹峰、慕玲、贾西津等人。我们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推广案例教学,还向全院教师发出募集案例的通知。杨燕绥、于永达等许多老师将自己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整理以后寄给我们。我还主持了一个关于NGO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项目,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组织师生对全国范围内的数十个NGO进行了系统的案例调研,撰写了二十多个教学案例并陆续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几年,在我为学术性研究生和MPA学生开设的有关课程中,大量使用了这些案例并不断得以改进,教学相长的感受在我的这些课程中体会最为深刻。几乎每次案例讨论以后,都会有同学就案例的改进提出建议,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参与案例的修改。这一切都令我深深感动。可以说,这本书得以完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借此机会,我谨向提供案例素材的各位师生,向参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会”的各位同仁,向在我开设的有关案例课程中积极参与并提出建议的各位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智勇、志辉不仅协助我进行整个书稿的写作和统稿工作,而且他们分别担负了大量工作,为本书的最终出版作出了贡献。智勇是清华大学MPA中第一个尝试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他的毕业论文是迄今为止做得最为成功的教学案例之一,在历次教学中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志辉在博士后期间主持香港乐施会资助的NGO公共管理案例调研,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这一项目顺利完成。此外,还有许多师生参与了案例的编写和调研,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劳,我们在相关案例的脚注里列举了主要作者的名字,在此我再一并致谢。

书稿虽成,但因时间关系,许多地方没能尽善,为此深感不安。在请诸位读者涵谅的同时,也坦承这成书的责任皆在我们。望读者不吝赐教。

最后,谨向资助我们开展案例项目研究的香港乐施会,致以诚挚的谢意!

王 名

2005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