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当洪堡把研究的理念引入大学,大学的使命、功能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时至今日,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的认识,已为世人所接受。然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始终困扰着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此次由清华大学教学评估办公室、实验室设备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院和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的征集评选活动,为我们展现了一批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们在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把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做好科研育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经验。本书收集的76篇典型案例是我校广大教师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生动写照,反映出我校广大教师对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也反映了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清华大学在96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20世纪50年代,我们创造出“真刀真枪毕业设计”的经验,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科研是实现“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始终不渝地把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满足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聪明才智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清华大学工作的首要职责,广大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站在科学前沿,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炼、升华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充实和更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或者设计出新实验,开展生动、灵活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理念。这种教师广泛参与的探索研究为我们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持续注入活力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育研究,一流的教育研究需要一流的研究力量和队伍,这是形成一流的研究成果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教育研究是清华的传统和优势,广大教师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着栽培耕耘的经验与心得,为他人和后人们提供借鉴参考,构建起我们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我们期待这支队伍更加壮大,广大教师更加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紧密结合科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模式,努力造就新世纪中国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优秀骨干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200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