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畅销,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的朴茨茅斯市。因其父负债入狱,狄更斯于1824年被迫辍学。为了维持生计,狄更斯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一种蒙羞受辱、遭受抛弃的感觉萦绕狄更斯的一生,这段经历可以在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找到。1824年至1826年,狄更斯重新回到了学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依靠自学。1827年,狄更斯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供职,随后到报社成为一名采访议会的记者。这段经历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国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内幕,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并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做好了素材和艺术方面的准备。1836年,狄更斯结集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伦敦生活的作品,定名《博兹特写集》,这使他获得了初步成功。193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作品发表以后,风行一时,畅销全国,顿时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并使得他得以靠写作维持生活,从而开始了著作生涯。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并且还创作了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艰难时世》、《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唐贝父子》和《远大前程》等。这些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过人,除了小说创作,他还从事其他各种活动。1842年,他到美国演讲,支持国际版权协议,并坚决反对奴隶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圣诞欢歌》,这部作品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儿童读物。此外,狄更斯还曾经营过一个戏剧公司,并于1851年为维多利亚女王 表演。
纵观狄更斯的文学创作历程,随着他的艺术的逐渐成熟,他的小说风格逐渐发生变化。在其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讲述有关主人公奇遇的滑稽故事。而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则倾向于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作品集叙述、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丰富的象征于一体。狄更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从19世纪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风而去世,5天以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在狄更斯的众多作品中,《大卫·科波菲尔》被誉为是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是狄更斯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于1849年5月至1850年11月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狄更斯在本书序中曾说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它是我最宠爱的孩子。”该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该书出版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畅销至今,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是全世界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国,《大卫·科波菲尔》是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经典小说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经典名著之一。目前,在国内数量众多的《大卫·科波菲尔》书籍中,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英文原版。其中的英文原版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从英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素材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大卫·科波菲尔》,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赵雪、熊金玉、李丽秀、李智能、李鑫、熊红华、傅颖、乐贵明、王婷婷、熊志勇、聂利生、傅建平、蔡红昌、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张镇、熊建国、张文绮、王多多、陈楠、彭勇、邵舒丽、黄福成、冯洁、王晓旭、王业伟、龚桂平、徐鑫、周丽萍、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