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册教材,是为普通高校的文学公共课所编。

在选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已经出现过。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佳作,我们的选篇也不能完全回避,只是在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意义的阐扬上,相信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们自然会超越学生以前的所学,注入现实人生的价值。

所以,讲什么不是问题,怎么讲却有所不同。

文学,是诉诸感情、感官的形式,对人的影响是重大而潜移默化的。文学也是最能滋养人的灵秀之气,培养人的高尚、优雅的审美情致的。古往今来饱读诗书者,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保留一块自己的精神空间,好在滚滚红尘里,坚持住自己的人生理想。

文学作品的力量胜于道德说教,对塑造人的心灵起着深远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按照儒家的观念,首先要让学生具备最起码的道德情操,如正直、诚实、恭敬、谦虚、礼貌、智慧、勇气、责任、利他等等,然后才谈得上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些,古代经典中反复论述,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却并不看重。“子欲仁,则斯仁至矣。”怀着责任感去讲授文学课,把古圣先贤所倡导的道德良知,努力化为当代个体生存的内在需求,推动人类觉醒,造福社会,也许是我们的一点良好意愿。

这本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没有她的信任和支持,教材就不会如期完成。每一位参编的同事都通力合作,尽心尽力,特别是陆明老师对本教材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参编,在此一并感谢。

高岩

2011年5月30日

于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