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进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教育相结合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最多的一大类教育方向。这样的巨变反映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化和创新,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为了促进市场经济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院校之间相互合作的优势,我们组织编写了此套“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与应用型规划教材”。 本系列教材是适应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满足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努力成果。经编委会近三年的基础调研与组织编写,本系列教材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本系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 以适应新市场经济形势下人才需求为目标。本系列教材理论与概念简洁、精练,突出理论性与实用性、操作性相结合的要求。

2. 强化应用性和技能训练。在传统教材正文基础上,中间穿插案例、拓展知识及小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更适合地方院校的教学要求。 

3. 突出案例教学。本系列教材理论方面反映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跟进时代经济发展,将最新案例融入各知识点的学习之中。 

4. 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文中采用多种表述形式,提供大量阅读资料及推荐资料资源,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5. 合作与交流的成果。每一本教材都由几所院校的教师参加编写。编审委员会于沈阳召开计划会和审纲会,来自各院校的教师与行业专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了编写大纲。因此,本系列教材可以反映出各参编院校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6. 应用面广。本系列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同时强化知识应用和技能训练的特点,使其同样适用于企业作为员工技能训练教程。

本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审委员会进行了大量行业专访与基础调研工作。各主审在书稿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要求各位主编加强协调,认真负责,严把质量关,努力保证和提高教材质量。各位主编和编者也尽职尽责,通力合作。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各主编所在院校的鼎力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整个系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给予全面指导与协助,在此,特向上述单位和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与应用型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杜琳

2010年10月于沈阳〖2〗[4]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2]总序[3]《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经多年企业工作实践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和企业实践人员需要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本书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强化市场营销能力的训练,得到学生和企业实践人员的广泛欢迎。《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一书将按照理论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精练理论,注重实训,培养能力,强化应用的原则,阐释理论概述和相关内容。本书内容涵盖面广、实例丰富,前瞻性、操作性比较强,可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教材。

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正是企业销售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的产物,可以为以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内针对销售和谈判的书籍和理论较多,往往使读者面对大量的理论书籍有些盲目。而大量的销售和谈判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技巧与策略要少而精。因此本书写作的另一目的:精挑细选,将近几年理论和市场实践均证明非常实用的理论和技巧介绍给读者。由于大多数企业更加认可并学习人寿保险的尖端销售技巧,因而本书有意采用一些人寿保险销售的典型案例。

本书编写原则和特点如下:

1. 简明清晰的理论原理和思维框架。本书的重点在于理论的实用性,因此,所选择阐述的理论不求深奥和烦琐,而在于简单实用。

2. 深入浅出的案例阐释与分析。按照国际化理念、本土化案例的思路编写。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销售环境及销售人员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通过大量的实战案例和练习入手,提高学生认识理论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参考国际通用编写体例编著。每一章的开始设有本章学习目标、导读案例,引导学生渐渐深入课程内容中。根据教学需要,每章中间穿插学科背景知识、最新进展等,增加可读性。本书有大量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和讨论题,以便学生更好地总结、复习并理论联系实际。〖2〗[4]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2]前言[3]4. 教材的编写者几乎全部都有丰富的培训和教学经验,并且有十余年企业实践经验,特别是企业的资深销售、谈判管理人才,教材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色。

全书共12章,刘洋任主编,马钦海、杜琳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 第1、2章内容由王东升编写,第3、4、5章由孙一楠编写,第7章由丁战编写,第6、10章由杜琳编写,第8、9章由刘洋编写;第11、12章由马钦海编写;刘洋拟定全书体例和大纲,并负责全书总纂定稿。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部分教学资料和课件支持任课教师教学,请相关人士致电索取(Email: lord777@163.com)。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对教材编写模式的改革尝试,有不妥之处欢迎来电指正、讨论。

编者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