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大众文化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全面登上中国文化舞台,通俗小说、流行音乐、通俗报刊、电视剧、类型电影、广告、动漫、网络游戏、商业戏剧、流行时尚……渐次在中国大地上展示其多面的形象,绽放其难以抵挡的魅惑。

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在我国并非迟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其发轫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晚清时期,而民国时期的20—40年代则是其兴盛繁荣期。此时期,以上海为中心,通俗小说、流行音乐、通俗报刊、电影、广告、流行时尚等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张恨水、周瘦鹃、秦瘦鸥、还珠楼主、陈歌辛、黎锦光、郑正秋、蔡楚生、史东山、阮玲玉、胡蝶、周璇、姚莉等都是那个时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而《良友画报》、《生活》、《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秋海棠》、《蜀山剑侠传》、《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蔷薇蔷薇处处开》、《夜来香》、《夜上海》等则是那个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众文化报刊和作品,其影响所及,直到现在仍然被人们喜爱、欣赏。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大众文化基本转移到了我国香港、台湾,新派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片、喜剧片、流行音乐、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等在港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港台的大众文化为改革开放后内地大众文化的复苏提供了直接借鉴的范本。

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到21世纪,已经出现了世界华人文化圈内的融合倾向,这种倾向在电影制作和放映、流行音乐创作和演唱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开始进行跨国、跨地区的合作,在创作、制作、消费市场上都初步形成一种整合的格局。这种融合倾向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市场开拓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水平上来看,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也是滞后的。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在2010年6—11月联合开展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型实证调研,调查显示,61%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已经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响力”;77%的受访者认为“十年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增加”;64%的美国民众基本认同“中国的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有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姜泓冰:《超7成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吸引人的流行文化》,载《人民日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1/01/31/content_4143191htm。这个调查结果不能说明中国大众文化就一无是处,但中国大众文化的总体水平尚低,未能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则是事实。

大众文化新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大众文化也日益与国际接轨,在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制作方法、运营模式、发展战略等都全面向先进国家学习,使我国大众文化水平在进入新世纪后有了快速提高。以周杰伦为代表的融合了美国节奏布鲁斯(R&B)、说唱乐(Rap)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萨顶顶在国际上的获奖,中国电视真人秀近年来的本土化发展(如“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谍战类电视剧的兴盛,中国商业电影近几年来的复苏,以盗墓小说、悬疑小说、玄幻小说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兴起等,都是我国大众文化从业者借鉴西方经验,勇于创造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的最新成绩。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的西方国家,大众文化以其将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优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中的主流文化。1992年6月,竞选总统的比尔·克林顿的民意调查结果十分不妙,在这危急关头,克林顿戴上墨镜出现在美国Arsenio Hall Show脱口秀节目上,用萨克斯演奏了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的成名曲《伤心旅店》,获得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和热情追捧,这一举措成为他赢得竞选的转折点。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酷爱漫画,随身携带多部漫画供其阅读,而且还在与以色列外长利夫尼讨论中东局势时,把话题引到了漫画上,使会谈气氛放松,获得了较好的会谈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群体,这些青少年在青春期受到这种文化影响后,在此后的工作、事业中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创立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出生)和沃兹尼亚克(1950年出生)等,他们之所以能在最近几十年里引领IT行业潮流,创造互联网文化新时尚,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大众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至于时尚界的马克·雅克布斯(1963年出生)、维维安·韦斯特伍德(1941年出生),他们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设计出街头文化与高雅时尚相结合的时装风格,也与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受到了当时的青少年亚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很多人已经看到,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除了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外,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软实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报刊、畅销书、动漫、网络游戏、时尚潮流……以其魅惑力,使全世界的受众轻而易举地在它们面前失去文化抵抗力,成为它们的忠实消费者。

对此,中国大众文化从业者和研究者首先要了解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在充分研究学习后,思考怎样创造我们自己的大众文化产品,先在华人世界里获得认同,继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大众文化新论》是一本酝酿了6年,写作了2年的著作。从2003年起,我就开始系统地阅读大众文化理论著作及代表性作品,对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流行音乐、通俗报刊、时尚文化等做了系统研究。2004年,我在学校开设了大众文化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每次上课都是数百人之多。在与80后、90后同学的教学互动中,我也获得了很多大众文化的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也切身地体会了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审美旨趣和欣赏习惯。这本著作的写作,可以说得益于学生多多。

近10多年来,我国有关大众文化的论著很多,那么这本《大众文化新论》有什么新鲜的见解,需要写一本书来系统阐述吗?我的回答是确实需要。

就我所阅读的大众文化论著,接受法兰克福学派有关大众文化的理论、英美文化研究学者的理论进行阐述的是比较多的,这些著作理论性较强,分析有相当的深度。但这些论著也有不足,如接受西方理论时,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考察尚有不足;更严重的是不少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具体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大众文化作品缺乏足够的阅读、观赏经验,导致论述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没有基于作品实际解读后的理论提炼与升华;另外,我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者大多是具有文学或哲学背景,论述大众文化时多就文化论文化,很少有人能从文化、传媒以及经济与产业的角度去多方位考察大众文化,这也使我们的大众文化研究在思路上、视野上、方法上都存在狭隘之弊。

《大众文化新论》之所以酝酿了6年,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6年中,我阅读、观看、欣赏了大量的商业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通俗小说、流行音乐、通俗报刊、动漫作品,这使我对中外大众文化有了切身体验。同时,对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的恶补,也是我这6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积累到了2009年时,我才开始动笔进行写作。由于我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行政管理工作的繁重,这本书的写作是时续时断的。经过两年的笔耕,到今天终于完稿,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

本书讨论了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几种形态,既从文化上加以研究讨论,同时还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考察其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而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更是本书要着重探讨的。融合文艺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察,才能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性真正说清楚。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是被当做十恶不赦的根本缺陷来看待的,他们认为商业性使得大众文化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古典时代特有的文学艺术的独创性。这种观点直到现在仍然被不少学者奉为圭臬。而我们认为,大众文化经过100多年发展,早已越过了早期阶段的粗糙、浅陋的状态,而进入到了多样化创作、制作的阶段。不可否认,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制造了很多快餐式的大众文化产品,但商业化模式也为大众文化的精致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规范高效的创作机制,它促使大众文化创作者永远要直面市场,重视受众的审美旨趣和心理需求,使创作始终与社会变迁、社会心理变化同步,同时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它也常常要求创作者进行艺术创新。事实上,在完全市场化的商业机制下,产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快餐产品的层次,而具有了跨越雅俗藩篱的品位,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李碧华的诡异言情小说与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片、罗大佑的歌曲、崔健的摇滚乐、鲍勃·迪伦的民谣摇滚、卓别林的喜剧片、美国“新好莱坞”电影、伍迪·艾伦的喜剧片、美国近年来的电视剧、韩国近年来的电影……指责商业化束缚艺术创作的学者可能没有注意到,文艺创作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完全彻底的自由,在商业化之前,文艺创作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的制约,这种制约有时候就是对文艺创作的扭曲与毁灭。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他之所以能对当时的贵族不屑一顾,是因为他能够将自己的乐曲进行商业出版、商业演出,由此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因此,我们认为,商业化与以往所有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一样,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关键在于怎样利用其优势,避免其不足。我之所以在这本书中能够如此理直气壮地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是因为数十年的大众文化作品欣赏、解读经验告诉我,商业化是完全可以创作出杰出作品的,是完全可以激发出文艺创作者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

现代大众文化基本都要通过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和运营,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新媒体的出现会影响到大众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也会影响大众文化商业运营的模式。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十分关注传媒数字化对各种大众文化形态产生的影响,关注这些大众文化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传播形式、内容以及商业运营的变化。如网络视频的出现,使得电视观众中的年轻一代大大减少,他们往往通过视频网站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面对这种观众群体的变化,电视从业者需要考虑怎样应对。而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的不断普及,也对纸介质的图书及报刊的出版经营产生巨大的冲击,至于我国网络免费欣赏和下载对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但新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出现未尝不是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契机,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特性,找到大众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点,就有可能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大众文化的双赢。在我国,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就创造出了在线数字出版的商业新模式,而乔布斯则以iPod+iTunes模式和iPhone+AppStore模式,完成了流行音乐付费下载的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文化先锋。本书几乎每一章都拿出一定篇幅讨论此问题,就是因为它关系到大众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关系到文化传播与商业前景。

本书共7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他6章分别讨论了通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动漫文化、音乐剧、时尚文化,电视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本来也应该在本书中讨论,但因为我已经撰写了《电视文化导论》一书,此处就不再重复了。对电视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电视文化导论》。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著,借鉴了不少真知灼见,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莫林虎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于北京上地一是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