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旅游是一种文化,诗歌是一门艺术。我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力空前强盛,同时也

是一个以灿烂文化冠于当时世界的时代,更是诗歌艺术的黄金时代,而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无疑是这个时代的骄子。

李白以震烁古今的诗歌天才流誉后世,但在青少年时,他也曾是个有远大抱负

的学子。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李白“飘逸”“浪漫”“天才俊逸”的一面—这

也确实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和研究李白积极用世、批

判现实、劝人向善、不遗余力地颂扬道德楷模的一面。李白虽然特立独行,而且长

时间笃信道教,兼涉佛、法、文史,好纵横之术,且有一身好武艺,但其人生观和

价值观却没有脱离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例如,他多次尊孔子为“圣”,崇拜西汉

两司马,急公好义。古代的圣贤豪杰、忠臣义士以德立言、以功名世者,在李白诗

歌中屡屡受到真诚的称颂。这是李白的立身之本,是他虽然有时狂傲颓放却始终不

失于“正”的重要原因。本书的有关章节对此做了一定的反映和探究。也希望李白

这个特殊的人生范本和他的精神能够对于青年读者树立远大理想、发展独立的人格

和个性有所启发。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通诗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其文学天赋

崭露头角。诗人即使在长安“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效古》)期间,在宫中的

很多时间还是在快乐读书,因为皇家图书馆给了他进一步学习的便利。对于李白手

不释卷的一面,许多人是陌生的。很多人只知道他“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和

天才英丽、锦心绣口,而没有去反思一下,如果没有扎实的读书学习和在实践中的

融会贯通,任何天才也是不会成功的。

前言

 

李白的豪迈性格和壮美诗篇深受历代人们,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喜爱。流传于各

地民间的诸多关于他的美妙传说,遍及全国各地的太白遗迹,就是无可辩驳的绝好

证明。李白的时代交通还很不发达,平川大道一天也只不过能走百余里,若是登山

或乘船就更慢了。但李白实在也无愧是一个第一流的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当

时大唐的全部疆域,各地的名山胜景几乎无处不有关于诗人的景物和美妙传说。他

自己就曾经写诗明志:“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五

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祖国的三山五岳、江

河湖海不仅到处都有李白的踪迹,而且还留下了诗人描摹江山的雄奇壮丽的如画诗

篇。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踏着李白的足迹,就可游遍九州名山,饱览华夏胜景。

李白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气质,这种气质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李白山水诗

的意境显得极为壮阔,其视野就好像无边无际。晚唐诗人皮日休评价李白诗歌是“言

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读李白诗歌也是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比李白幸运。当前国内的交通已相当发达,太白若生在今天,在出游时想

来也不会再大写《蜀道难》、《行路难》。“行万里路”在古人看来是很难的,因为在

那时,你即使身体很健壮,若没有一年半载的时日也绝难做到。但在今天已不在话下。

不用说坐飞机,就是乘汽车、火车,三五天也足以到达上千里乃至万里以外。

古代的旅游,特别是文人“行万里路”的游历,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有

效手段,因此被称做“读无字书”。现代的旅游也是一种艺术鉴赏与艺术享受,是

现代人追求自由情趣,以求达到重返大自然、与大自然趋于和谐与统一的一种积极

努力。它同样需要旅游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当然,好的体力与毅力也是不可缺

少的。否则,观景就会味同嚼蜡,旅游势必疲惫不堪,哪里还有什么佳趣可言?如

果我们一面观赏着李白曾经为之动情的胜景,一面吟咏着他那清新俊逸的不朽诗篇,

就能体会到:旅游确实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之中,你的旅

途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你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由于太白与你同在,

你一定能领略到大自然的诗韵与佳趣,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充实,使自己的情感得以

丰富,从而摆脱“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的呆板与无聊。如果我们能在寄情山水时,

更多地知道一些伟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和他的优美诗篇,那么,旅游岂不是就更有了

几分雅趣了吗?假若你感觉到了那多情的山水中也蕴含着一种飞动的灵气,那就是

你也体验到了我们的诗人之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是一个坐标,承上启下,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景物与文化

遗存在诗人的笔下得以升华,诗人的游踪又吸引着众多士人学子慕名前往。李白的

诗歌,李白的游踪,又成为后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必然涉猎的传统文化精华。

欣赏好诗和游览名胜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诗仙游踪

 

这二者也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我希望这本小书能使您感到祖国山河尽是诗,

使您了解一千多年前的杰出人物是怎样凭双脚“行万里路”,是怎样在他衷心热爱的

大自然中培育着自己追求个人自由与精神解放的伟大精神。当然,更重要、更现实

的是您在吟诵着李白的山水名篇神游八极或实地考察、观览时,一定会加深对名山

胜地的印象,从而提高您的审美层次,开阔您的胸襟,使您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如果您的旅游还只是属于“纸上谈兵”或“精神会餐”的阶段,那么,这本小

书也会有助于您构思将来的“真刀真枪”实施阶段的计划。

笔者希望在介绍李白所游历过的山水名胜的同时,能够同读者朋友一起探讨一

些问题,多欣赏一些诗人的名句名篇。同时,也希望在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

方面对一般的读者有所裨益。因此,本书的体例是以李白一生的游历为经,以所介

绍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及历史典故为纬,力求使读者除了对重点名胜山水有所了

解外,还能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祖国山河的壮美

对李白的爱国情怀是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的,随着诗人的足迹,可以导出诗人一生

的基本脉络。在一定意义上说,本书也可看做是一本特殊形式的李白小传。

李白的游踪在出蜀以前和去世前的几年是最清晰的,其余时间在多个地域都是

不止一次地往返,若完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难度很大。所以笔者斟酌再三,

采取了按地域空间划片叙述的方式。这样也有利于读者在文化旅游时寻觅古迹的客

观需要。

因为本书毕竟不是正式的李白传记,所以在以地域划片陈述诗仙游踪的同时,

有时还把在某些地区,甚至同一地点的相关诗歌和景物作了一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介绍和处理。例如,李白在青年、中年和晚年都去过庐山,其心态和游历的景点当

然有所不同,相关内容就以山上和山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线索,将其合并为

两个题目叙述。这样做更有利于读者作“寻仙之旅”,但可能会对读者循序渐进地深

入理解李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在本书正文前的“简谱”上下了一定的工夫,

希望能够以此减少因这种“分区旅游体”给李白诗歌爱好者带来的缺憾。

本书的李白各地游历简谱是笔者参阅了几种李白年谱后,研究李白生平和诗歌

的一得之见,希望能对李白诗歌爱好者理解诗人的作品有所助益,能给爱好传统文

化的旅游者提供一些寻觅诗仙踪迹的线索。

《诗仙游踪》在十五年前初版时就受到不少文学和旅游爱好者的欢迎,得到一些

前辈的勉励。当时,四川李白纪念馆的吴丹雨先生称笔者为李白研究做了一件开创

性的工作;中国新闻社的钟诚先生认为,随着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本书体现

的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之一。近年来的现实已经印

证了朋友们的预言,各地争抢李白、诗仙故里名号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文化的

升温——虽然这种升温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前言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早在几百年前,就曾经针对各地关于李白故乡的争执乃至

“争夺”,发表过一通精彩的议论:

升庵曰:“白慕谢东山,故自号东山李白。杜子美云‘汝与东山李白好’是也。刘

.修《唐书》,乃以白为山东人,遂致纷纷耳。”因引曾子固称白蜀郡人,而取《成都志》

谓白生彰明县之青莲乡以实之。卓吾曰:蜀人则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

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今王元美断以范传正《墓

志》为是,曰:“白父客西域,逃居绵之巴西,而白生焉。是谓实录。”呜呼!一个李白,

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

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

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

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李白诗题解》

看来,这种因热爱李白而生的争执,并不会以卓吾先生的超脱见解而画上句号,

必然还将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下去。

 作者

二○一一年夏

诗仙游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