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一是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素养普遍提高,传统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学校实训条件显著改善,计算机室教学、网络教学乃至移动教学已成为常态,传统的“大讲堂+实训”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已成为历史; 三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多媒体信息处理越来越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总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的课程,客观上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化技能培养。以信息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结合软件工具的功能,选择典型性、实用性、学习性的“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将课程目标确定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职业活动中的关键能力,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模式,强化了考试无法涵盖的操作内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

  三是加强与专业教学的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学习任务,强化信息技术对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

通过以上改革,教学效果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不再进行机械的应试性学习; 由于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形式,不再使用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既降低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节约了社会资源,深受师生欢迎。

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技能梯级递进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升和扩展,将教学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和扩展技能几个阶段,既符合了技能发展的规律,也强化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幻灯片制作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是注重信息技术素养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所选“学习性任务”尽可能与职业工作过程相联系,避免单纯地为了“应试”而学习技能、为了技能而学习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三段式结构。每章开始都给出了教学目标,作为该阶段教学的统领; 中间部分对学习任务做了具体分析和指导,配置了较为详细的插图,供学生进行模仿性学习; 每个任务之后给出了“练习”任务,供学生在课内实习使用; 部分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习题”,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时使用。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使用量大,各高职院校编写了一大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和结构仍旧存在雷同现象,相互模仿,缺乏新意,许多教材仅限于学校内部使用。由此导致了以下弊端: 使用面窄,校际之间形成垄断,难以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精品教材; 低水平重复开发,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阻碍了本课程的发展; 对本科教材模式照抄照搬,影响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本教材力图打破传统模式,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提供一些支持。但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对一些问题仍在进行探索,真心希望广大同人联合起来,携手解决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编者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