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一条是: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们在编写《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教材的时候,感觉到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理念是我们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如果抓住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提纲挈领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规律、核心,我们编写的教材就会永远常新。中华原典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本源,我们要注重中华原典文化的感悟与学习,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儒释道”三大体系文化的领会和实践。本教材突出“传统文化的原理”,注重“传统文化的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理原则,揭示的是宇宙的客观规律和真理,真理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规律、真理的运用,则是丰富多彩、灵活自如的。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苟日新,又日新”的境界。人们常用古老的太阳和阳光作比喻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关系。太阳很古老,但是每天都发出新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也很古老,但是经典中的每一句话,今天都会发出新的智慧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原理就是人的真心本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生智慧。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文化理念和学术原则,里面有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后人做一面镜子。孔子从事学习的态度是一生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述而不作。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给后代的,都是过去先人、圣贤、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所以他叫“集大成者”。这样的治学态度,成就了孔子的智慧德能,成就了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风范。

面对古圣先贤的哲学境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论语》中子贡所讲,孔子的智慧德能是“万仞宫墙”,不得其门而入。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本书的编写工作,倾注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敬之心。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为核心,学习孔子的为学风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转述古圣先贤的智慧,引用当代大德、专家、学者的真知正见,编辑整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来完成这本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本教材高质量的标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保证文化的权威性,保证学术的前沿性。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当代著名的专家、学者的论著,还引用了来自当代科技的网络信息资料,对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注明了出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资源成就了这本教材。

本书编者所在的吉林师范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已经有多年了,现在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的公共课程,这是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举措,这是提醒大学教育必须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扎根教育”。这一举措唤醒了我们教学的历史使命感,使我们形成了共同学习、参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研教学团队。

“和”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五伦”是“和”,《中庸》之道也是“和”。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好学近知,力行近仁”;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秉承这些师范大学的校训文化精神,以之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前言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对同一个文献多次引用,目的在于重申内容的重要性,提醒我们以此三省吾身,鞭策我们身体力行去实践。多次论述的角度和意境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对“五伦”“八德”的引用和论述,提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对《巴黎宣言》的引用,对汤恩比对21世纪文化论述的引用,也可以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是最清楚的,不要等到被外国人承认之后再重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我们自己应该有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非常深广,我们根据当今时代的教学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选择了9个专题,列出了9个单元进行阐述。这9个单元是: (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5)中国传统龙文化; (6)中国传统生肖文化; (7)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8)书法与绘画; (9)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园林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中,我们只能选出这几个方面,作为导入式介绍和简要阐述。前4个单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中国文化的源头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进行论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的原理原则,主要是理论体系的论述和介绍。后5个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原理的实践运用,以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完美统一,形成中国当代文化的特色,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我们秉承先哲张载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本教材的编写者和广大读者共同的理想目标和志向追求。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孔子境界赞叹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在书中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和境界,是我们所向往的,这也是鞭策我们继续领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动力。通过教学相长,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智慧境界。我们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来,达到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读书乐趣,达到“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广泛涉猎,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也认真汲取了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教材由多人执笔,文字风格不尽一致,内容交叉重复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定有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业内同仁及细心的读者批评指正,并包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