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成为人类常用的现代工具,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了解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各种的事务。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另一种是侧重于应用的学习,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的方法和技能。不同的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多数人来说,计算机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显然应当采用后一种学习方法,根据当前和今后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围绕应用进行学习。

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并不排斥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 一种是金字塔模型,亦称为建筑模型,强调基础宽厚,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以后再联系实际应用;另一种是生物模型,植物并不是先长好树根再长树干,长好树干才长树冠,而是树根、树干和树冠同步生长的。对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教育来说,应该采用生物模型,随着应用的发展,不断学习和扩展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无目的地学习理论知识。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以下的三部曲: 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适合前面第一种侧重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侧重应用的学习者,我们提倡新的三部曲: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传统的方法是: 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减少了初学者在学习上的困难。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应用型人才。

检查学习好坏的标准,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会用不会用”,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因此希望读者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多上机练习,千万不要满足于“上课能听懂、教材能看懂”。有些问题,别人讲半天也不明白,自己一上机就清楚了。教材中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由老师讲授,而可以指定学生通过上机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历来倡导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应用的正确方向,要求构建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广新的教学三部曲,这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本丛书完全符合并积极贯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编写。

这套《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规划教材》是根据广大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迫切需要而精心组织的,其中包括4个系列: 

(1) 基础教材系列。该系列主要涵盖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

(2) 应用型教材系列。适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基础较好、要求较高的高职高专学校的主干教材。

(3) 实用技术教材系列。针对应用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所需掌握的技能技术编写的教材。

(4) 实训教材系列。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可以选用这类实训教材。其特点是侧重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理论讲授)去获取知识,掌握应用。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套教材是从1999年开始出版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读者的意见,几年来多次修改完善,选题不断扩展,内容日益丰富,先后出版了60多种教材和参考书,范围包括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必修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和自学参考的教材。不同专业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部分。

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遴选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优秀教师分别作为本丛书各教材的作者,这些老师长期从事计算机的教学工作,对应用型的教学特点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作者水平较高,教材针对性强,质量较高,本丛书问世7年来,愈来愈得到各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至今已发行了240多万册,是国内应用型高校的主流教材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向全国推荐。

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讨论,新的经验也会层出不穷,我们会根据需要不断丰富本丛书的内容,扩充丛书的选题,以满足各校教学的需要。

本丛书肯定会有不足之处,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规划教材》主编谭浩强2008年5月1日于北京清华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应用的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上机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针对配套的教材安排了27个实验。实验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安装、Windows 7操作系统、办公软件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 2010、图形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动画编辑软件Flash、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的使用、数据库系统等内容。教材中带星号的实验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选做。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合用于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按照授课对象的层次有针对性地选择章节,即便是同一章的实验也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各章实验的内容、要求非常清楚明确,学生可直接按要求完成,而基础弱的学生可以按照后面的操作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另外,每章或节后有实验作业题,学生可以参考样例一步一步自行设计完成实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书是由姬秀荔、韩毅、闫怀平和李娜四位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在实验内容设计上紧密围绕主教材各章节,明确指出了知识要点,进行了重点和难点破析; 精心设计和选择了覆盖面广、难易度适中的实验操作题。这些题目是作者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有关书籍和网页,在此对这些书籍和网页的作者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有关编辑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出版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我们深表感谢。

编者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