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亟待开展当前,新疆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语言习得和掌握方面的主要目标是“民汉兼通”,即在巩固和提高本族语水平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近年来,随着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民考民”或“双语班”学生的外语教育被提上日程。一方面,高考、考研、就业、出国等的现实问题,使得这部分学生有外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原本就有很大的汉语学习压力,在本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背景下,有没有必要学习外语?如果有必要,应该制定怎样的外语教育政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分别从什么学段学更加合适?在不同学段,外语学习存在怎样的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当分别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外语学习效果?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学术研究的跟进。

以往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且多为论文或外语教学的总结报告。文华俊的著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她以不同学段维吾尔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语言学的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调查群体涉及英语学习主要学段(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新疆“民考民”学生,兼及社会力量办学的“民考民”学生。作者选择代表性的调查点,对比南北疆“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的共性和差异,全面把握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南疆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讨论环境因素、教学因素、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揭示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观察不同性别、年级、班级类型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针对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差异化的改进意见。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与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亟待开展为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文华俊和她的学妹及合作研究者两次赴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地区实地调研。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各调查点,完成近千份调查问卷及几十人的深度访谈,还尽可能多地进入课堂听课观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华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新疆教育界专家、外语教师、新疆籍学生请教,以求研究结论的准确可靠。正是这份努力,使华俊顺利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南疆双语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并以此为题顺利地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也正是这份努力,使这项成果为今后更进一步的调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样本。

文华俊是我指导的社会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当初之所以支持她研究这个课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比较关注新疆的双语教育,了解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外语教育已被提上日程,而在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育中,普遍存在政策不明、操作随意等问题,更存在现实需求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和“双语班”学生的外语教育研究亟待加强,它是新疆语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必须跟进。二是华俊的自身条件。十多年来,华俊一直从事少数民族预科生特别是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与研究实践中,她一直关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并有一定的研究心得,另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还较系统地学习了维吾尔语文。这些都是她做好这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我虽然说华俊的成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样本”,那是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的。如果以更高的标准要求,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还只是“摸底调查”之作。既然是“摸底”,总会存在不足。比如,调查数据虽然丰富,但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问卷调查数据、访谈和课堂观察内容还需要更好地融合。再比如,新疆的外语教育政策应当如何设计?英语教育和其他外语教育应分别占什么样的比重?外语教育与外语实际需求、外语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应如何协调,等,都是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当然,作为华俊的第一次尝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已属不易。好在华俊还很年轻,外语教学和研究的路还很长,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希望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远新201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