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大概是2008年的春季,我按照导师张舒予教授的要求,前往南京市某小学联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令人遗憾的是,我感觉到校长对此事不太感兴趣。后来,我又跟随张老师到某中学洽谈合作研究,仍然感到了校长和教务处长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开展研究工作的困难。尽管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个过程中校长面对“素质教育”的态度还是让我很受伤。后来,我跟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张小峰、聂竹明两位老师交流的时候,一再说到这个问题。终于有一天,我说:“既然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阻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先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上突破呢?”

于是,2010年,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在这几年间,我一直在认真考察这样几个问题: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进程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阻力?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多年来,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跨学科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不少媒介素养研究学者和机构,试图梳理媒介素养的理论脉络和学科背景。例如,日本东京大学的MELL(Media Expression, Literacy and Learning)项目,就曾经试图总结媒介素养的背景和相关研究领域,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其背景跨越了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媒介理论、媒体实践和社会运动等多方面。

然而,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背景造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某些尴尬。2007年,美国媒介素养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召开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峰会”(2007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Summit)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究竟是不是一个专门研究领域。这种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美国学者凯瑟琳·泰纳(Kathleen Tyner)在此次峰会上所作的主题发言《界定需要,认识挑战》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从概念界定到研究方法都存在自身的问题,面临着需要对概念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如对媒介、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的界定)、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量化(Process Measures)(如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步骤是什么)、需要检验相关假设(即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如何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等一系列挑战。

二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未能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

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经验来看,进入学校教育体制、在各级学校正常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无疑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然而,从全国范围看,在高校中,通常是只有一些开办新闻学、传播学相关专业的学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而在中小学,则只有少数与科研院所等有合作科研项目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我在对南京市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开展时间不长、有影响的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实的教育理念。当前,中小学阶段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占据主导;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日益增大的学生就业压力,又使得高等教育深陷“职业培训”的泥潭,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误区,我国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等各方面均未能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是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多为高校教师所编撰,并且其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并不适合中小学生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的技术设备也普遍缺少。除此以外,由于相应的师资培训机制没有形成,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落实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障碍。

与此同时,我们的家长们面对的媒介素养教育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担心孩子在电视、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再愿意听家长的话;

我们担心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玩手机;

我们担心孩子一回到家,就会躲在房间里,趴在电脑前,不再愿意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

我们担心孩子听信了网上的谣言,也跟着传播了谣言,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担心孩子因为接触了媒体中传播的色情、暴力而使得身心受到伤害;

我们担心孩子会因为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上瘾而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

我们担心孩子看了太多的好莱坞大片、美剧和韩剧,把自己本国的文化都遗忘了;

……

就在本书即将完成之际,媒介所引起的问题几乎经常都可以见诸媒体:

2013年7月23日早上8时36分,在深圳罗湖东门中路转深南辅路的转弯处,一名女子在斜穿马路时,因为看手机太投入,而没有注意观察过往的车辆,被一辆公交车撞倒,险些丧命;

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宣布,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并刑拘了“秦火火”和 “立二拆四”两人,通过两人的讲述和办案民警的介绍,“网络大谣”们以谣博名、以谣牟利的灰色网络利益链得以暴露在阳光之下;

2013年9月26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公布了2013年垃圾短信半年报告,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诈骗短信就给全国手机用户造成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2013年9月29日,由全国百家网站共同发起的“绿色网络 助飞梦想”——网络关爱青少年倡议活动在北京举行,百家网站负责人在“建设绿色互联网 弘扬青春正能量”——网络关爱青少年倡议书上签名;

2013年10月初,一位重庆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过度使用智能手机而导致视力下降、睡眠不好,不惜出资40万元,向儿子所在的重庆铁路中学捐赠非智能手机;

2013年10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问题;

……

这一篇篇报道,这一个个事件,都提醒着我们:媒介引发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书旨在从家庭教育角度入手,探讨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从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入手,认真反思媒介对人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对比分析”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第四章“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概论”总结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现状、价值取向和实施原则;

第五章“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探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核心内容模型、能力结构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庭媒介素养指导要点;

第六章“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总结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体系,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实施策略。

第七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关系”在总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者协作的原则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本书是课题组成员智慧的结晶,除封面署名的作者外,参加本书编写和制作的人员还有唐湘宁、袁潇、王泉、宗佳惠、王静静等。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深表感谢。我们的信箱是luf@njupt.edu.cn。

卢  锋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