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旅游业是一个高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者心理和旅游人际交往进行分析势在必行。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思路是以旅游消费者为对象,分析知觉、学习、人格、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角色与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总结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般规律;另一条思路是以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接待业中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互动关系。

与国内现有同类教材相比较,本教材对旅游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充分突出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十多年来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与科研中形成的特色,进一步整合了国外学者对旅游与饭店心理学研究的两条思路,吸收了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与饭店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观点和成果。本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相关教材,补充了饭店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全面借鉴和总结西方学者关于旅游与饭店心理学教育与科研中的资料和观点,吸取日本学者的旅游和饭店服务心理学思想以及我国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而且独特的旅游心理学体系。

如果将旅游心理学比作一棵树(见图0-1),本教材的第一篇是基础篇,主要介绍知觉、学习、人格、动机与态度理论,情绪与潜意识理论和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等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这个部分可谓是旅游心理学学科树的“树根”。

第二篇为角色篇,主要探讨旅游业中的一对角色伴侣—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心理。书中从深层和表层两个方面来分析旅游者心理:旅游者的深层心理是求补偿、求解脱、求平衡的“三求”心理;旅游者的表层心理体现在知觉、学习、人格、动机、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以及角色与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上,旅游消费的本质是“旅游经历”。旅游工作者心理则探讨了旅游工作者的心理成熟、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整合与情绪调节,并分析了饭店服务员和导游员两种最典型的旅游服务角色的角色心理特征。

第三篇为交往篇,主要运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对旅游业中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复杂性分析,探讨了旅游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角色和心理角色,“成问题”的旅游者以及旅游活动中的“心理游戏”,阐释了旅游人际交往的 “双胜原则”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交往艺术。

 

图0-1  旅游心理学框架树   

第二篇和第三篇两部分可谓是旅游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旅游心理学学科树的   “树干”。

第四篇为活动篇,主要围绕着饭店和旅游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服务和管理来探讨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分析了饭店服务的双重性与双因素,阐释了旅游服务的缺陷和补救,分析了饭店员工的优势需要、公平感与饭店团队的特点,探讨了“严”与“爱”相结合的旅游管理。最后这一部分是旅游心理学的应用部分,是旅游心理学学科树的  “树枝”。

本教材由吕勤主编,全书分为四篇、共十三章,具体的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至第六章、第八章至第十章由吕勤编写,第二章由徐施编写,第六章第二节关于情绪调节的部分内容由临床心理咨询师曾金梅整理撰写,第七章、第十一章由吕勤与阎纲合作编写,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由吴正平与吕勤合作编写。本书选用的案例中没有注明出处的均为自编案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年的案例。

本教材为201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PJC1205。

本教材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邓婷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关照,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对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改进的建议。

吕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