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写作过程历时六载,从写作目的到成稿形式,都几经调整。不管是内容架构,还是行文风格,其实一直徘徊在普适性和专业性之间。从理论中引出实践,从应用中再回到方法论,客观地讲,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应该还是专业性略强一点,至少作者希望是这样的。科学是严肃而严谨的,决策科学尤其如是。

决策支持是一门将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与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问,用定量的方法处理决策人的价值判断。与运筹学所研究的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相比,决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更关注风险型和严格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涉及以主观概率论和效用理论为支柱的统计决策理论、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群决策和社会选择理论等诸多层面。

目前,与决策支持系统相关的许多专业书籍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描述。但是,读者在应用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 方法库和模型库在实践中到底是怎么关联并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一个现实决策问题进行解构,并选择合适的决策方法构建模型,对多个模型进行组合,再将组合后的模型转换成程序?如何将群决策支持系统用于实际的群体决策活动?如何开发并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辅助科学决策?通过决策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做出的决策是否真的比传统的“拍脑袋”要更科学、更高效?如果能够深入、全面地解答这些问题,读者对决策科学的认识将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和实验室阶段,而是真正清楚所看、所学、所想、所研究的东西在实践中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之一,重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模型化、程序化、可操作化,让读者对决策支持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看到森林的同时,也看到树木。

本书分为三篇。 

上篇是基础理论,对决策、决策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性的介绍,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本篇第3章(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中对七种主流的决策方法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实践案例场景、数据、过程、结果和应用,注重模型与应用的结合及模型向方法的转换。

中篇是系统实践,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组件,并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两个前沿方向——群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的实证应用和分析。通过介绍给出了决策行为从问题解析到模型构建,再到设计开发的完整流程;所提供的系统既可以作为辅助决策的支撑平台,也可以作为二次开发的通用架构。

下篇是应用趋势,结合当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趋势,一方面从大数据决策的角度,介绍决策支持系统在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应对,诠释了科学决策在时间维度上的快速反应;另一方面从城市系统中信息协同的角度,介绍决策支持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层面的定位和趋势,诠释了科学决策在空间维度上的信息对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是本书内容的基础。本书原则上不作普及性介绍;部分公式、定理、模型、算法的推导过程不是本书介绍的重点,在不影响本书完整性的情况下,对这些内容尽可能简化或略过。

另外,相信不少读者在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书中内容十分有价值,但因为种种原因,读者得不到相关算例的原始数据和相关系统的源程序代码,或者得到的算例和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错误。在此,我们特别声明: 本书所涉及的全部算例原始数据和系统源代码均经过严格测试,并无偿随书公开(具体获取方式在书中有明确说明)。欢迎广大读者使用,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同时,也诚挚地建议读者在将本书数据和代码作为研究基础时,注明引用来源。信息共享是科学进步的前提,尊重版权是尊重知识的开始。

本书上篇由梁郑丽编写,中篇由梁郑丽、贾晓丰编写,下篇由贾晓丰编写。贾晓丰负责全书的统稿。

本书付梓之际,要特别感谢过去六年中为本书的编写做出贡献的诸位: 

孙金凤参与了人才招聘群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的设计与开发,陈媛参与了Java调用MATLAB的接口设计,王慧慧、汪彩霞、余音参与了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方法库函数的录入,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中心黄浩程老师对系统技术组件通信接口的联调给予了倾力帮助。罗亚伟(应用实践1)、何鑫(应用实践2)、杨晓婉(应用实践3)、张婷(应用实践4)、姜晓雯(应用实践5)、周金梅(应用实践6)、蔡冬梅(应用实践8)设计了相应案例,余柯瑶对所有案例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测试。曹树花(3.1节)、孙佩佩(3.5节)、蔡冬梅(3.7节)、赵鹏(4.2节)、张婷(4.3节、4.4节)参与了相关章节的资料收集和部分内容编写,杨晓婉参与了第2、3、4章部分图形的重绘。

限于作者的学识水平,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业界同仁不吝赐教。希望本书能够为决策支持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我国决策科学的发展和决策人才的培养尽微薄之力。

梁郑丽贾晓丰

二零一四年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