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础
前言
中国职业教育正在经历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传统学科课程被逐渐重构,以职业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正在成为主流的探索方向。在课程开发中,一味追求系统全面,将经济管理类课程当作严肃“学科”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已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定位,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已经能够从教育的本质去认识职业教育,也看到了职业教育精细化、精致化的未来。
在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能感觉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宏观深奥,过于“科学化”,距离日常生活、职业活动非常遥远。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无异于“天书”——既缺乏日常感知的媒介,又缺少职业验证的路径。一本好教材首先应该好学与好用,其出发点显然应该是为广大学生服务。我们深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小企业一线的业务人员或基层管理者,传统经济贸易管理类课程重心必须下移,强化以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所以,将“高高在上的国际贸易理论”落地,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学科”桎梏中解放,依据职业分析,以对外贸易职业一线工作活动情境为参照,避开缺乏科学界定的“必需、够用”,建立起理论知识与职业任务的有机联系,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业务活动的关系,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实现“工学结合”,就成为本书编写的初衷。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约占2013年全球贸易的12%,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国际商务类专业进行职业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本书围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引入任务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以国际贸易职业工作活动为参照,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想,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素材框架。在编写过程中,遵循职业学习规律,运用职业教育技术,从课程内容设计的角度,为经管类专业教学解决“工学结合”难题提供了借鉴。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嫁接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的重要桥梁,也是综合体现各种课程要素的教学工具。与传统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相比,本书做到了以下创新。
(1) 教材定位紧扣职业入门。本书立足于国际贸易职业的基本入门需要,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基本素养。根据职业活动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让知识在恰当的地方出现”,使学生在阶段性的学习总结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建立起知识内容与职业工作之间的直观联系,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 职业技能衔接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编写,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系统,教学内容先进、取舍合理,理论的基础地位变为服务地位。教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传递高效简洁。在方便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也兼顾了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3) 学习任务统领教学过程。以任务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诱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部分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完成某项实训活动),鼓励学生完成实训活动并形成具体成果(研讨结论文本、PPT)演示交流,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程序。
(4) 体例创新增进教材功能。本书一方面注重吸纳国外教学参考书的优点,另一方面则考虑到我国高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教育养成的吸纳知识的习惯,增强了趣味性。在心理结构构建、兴趣动机发展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分解、同步实训、导入故事、正文及服务于正文的名词、信息、贸易实务、单元小结、学生自我总结等完整的教材功能体系。
(5) 形式多样提升职业认同。在做到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的同时,注意了行文的活泼与优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尽量运用现象化、具体化语言,使学生可以直观、形象、整体、自我地获取经验,并构建应用知识的框架,从而可以轻松获得实际职业认同。
本书由赵轶编写,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带头人闫文谦教授通读审定。实训基地企业靳涛等专业人士参与了内容开发与论证。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国内同行的建议,也参阅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广东省商会馈赠了一些国内外专业贸易公司的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种探索,尽管我们力求完美,但由于对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把握,对国际贸易职业活动的认识、理解与分析方面难免存在偏差,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配备有电子课件、教学素材等资源。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均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tsinghuaeducn)免费下载。如有问题请致电010627701754251/4254/4282联系营销人员。
编者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