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某日,我在上海接到北京一个电话,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83届学生邀请我参加他们中学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我真是喜出望外!自从他们毕业以后,有许多人差不多整整三十年没相见了!也就是这次在北京相聚,与学生们聊起了当年的许多往事,聊起了当年的语文课……于是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学生们共同编一本书向2015年清华附中的百年校庆献礼——我们师生共同回忆在清华附中教语文和学语文的事情,有点“朝花夕拾”的味道……
清华附中,对于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清华附中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毕业于1981—1987年,正好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一段充满激情的年代。他们的中学阶段正是我们国家从严冬走向暖春,学校和老师秉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在思想道德、智力发展、心理体育等方面认认真真,尽心尽职地培养他们,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做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我来说,清华附中也是我人生舞台上有声有色的一幕,近40年教师生涯中一段精彩的篇章。1974年我从上海一所师范学校调入清华附中,1987年又调回上海。在清华附中做了十年班主任,教了十三年语文,实际上真正能够全身心地专心致志地教语文,是1977年到1987年这十年。与学生相处正逢“人到中年”,精力充沛,在教学上也是从成熟向更高的艺术境界的探索之中;在教学理念上也正处于一个新的蜕变之中。追求自我完善,力求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喜爱上了语文课。在清华附中这所偏理工科的学校,语文老师想要在课外与数理化“争抢”时间,那是“没门”的。只有发挥语文课独有的魅力,提高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把语文课上“活”、上“美”、上“新”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语文……他们往往会怀着期待的心情来上作文讲评课,或者在阅读分析课上为某个问题展开唇枪舌战的辩论,激烈而充满火药味,或者跟随老师进入某篇诗情画意的美文之中……语文课从来不要求课外做什么“辅导习题”,只要求多读多写多练多思,从来不以分数论英雄,只要作文中哪怕有一段文字精彩,有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也会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而学生心里会铭记一辈子……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次约请他们共同挥笔著文——用学生幽默的话说“这是张老师布置作文了”!都十分认真地情思饱满地回忆起在清华附中学语文的点滴“朝花”。这些学生当年语文成绩水平高低不同,后来又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写作虽然角度各异,但都聚焦了一点:当年的语文课使他们受益非浅,对他们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我捧读着一篇篇来自北京、美国、加拿大,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文章,十分激动,真是心潮澎湃,甚至夜不能寐……教师的一种自豪感、成功感油然而生……三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对母校、对老师还有这样一种纯真情、感恩心?
作为回忆“教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十多年前的十个作文教学的“课堂实录”和五十多篇学生的作文。“实录”真实地还原了当年上课的情景,历历在目,令人回味;而重读这些作文,又好像与学生对话,在交流,我似乎又年轻起来……
说是“教语文”,实际上也是“学语文”。老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对文本的阐述、讲析,这不是真正的“教”,还要引导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学,学会自己去“渔”,这才是“教”,真正的“教学”。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穿越”历史再去审视当年的所思所想,审视当年的教学实践,再看学生们的旧作新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仍有一种亲切感,能闻到一股时代的气息,我在清华附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有相当的“保鲜期”。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首先把自己植根于“沃土”里。
“沃土”者,一是指文化传统。一切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都是我们的“沃土”。语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扎根于这块“沃土”中,吸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学语文学做人”的营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离不开读。因此,我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这个阅读当然也包括课外阅读。我的“作文课”大多是把“读”融于“写”,“写”源于“读”的实践活动。这种读与写既有横向的单元小系列,又有纵向的文体大系列,它们环环相扣,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螺旋上升的循环。如高一的说明文教学,我要求学生写《我的星期天》,重在记叙说明的比较和掌握事理说明的特点;到了高三搞的《优秀说明文评选》则在文体复习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说明文特点和提高综合说明的表达能力。这两次作文实践是高一到高三说明文的“读”(包括课外)和“写”的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读”和“写”有一个长远的统筹安排,长期有心积累,学生才会不断地“温故而知新”,不断由“已知”到“未知”,才会胸有丘壑,事半功倍。学生通过课外古今名著、当代书刊等的阅读,在“文化”这座宝库中寻章摘句,含英咀华,把俯拾撷取的精华化作笔底的哲理情思、多彩的华章。故而学生当年的作文至今读来,仍有春风扑面之感,也就是丰腴的文化滋养使它具有很长的“保鲜期”。
当然,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对教师的学识涵养、文化底蕴、人格修养等的要求更高。“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须“腹有诗书”,因此,自己在读书积累方面更不敢有丝毫懈怠,尽量把自己的根往文化这块沃土里扎得深一些,这样,在教学时就有了底气,才会避免捉襟见肘。
“时代活水”也是“沃土”。语文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肥沃的土壤,也是源头活水。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学生对课堂外的精彩世界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生成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一点在他们的作文中都有自然的流露,他们或谈天说地、指点江山,或质疑权威、发表独立见解,表现了很强的主人翁精神。这一切,都随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因而也伴随时代发展而具有生命力。
“时代活水”还指具有时代气息的“形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开始出现诸如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大学生辩论赛等节目,我立即拿来为我所用。结果《优秀说明文评选》时,学生成了“评委”当堂亮分;写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成了甲方、乙方的“辩手”,唇枪舌剑,展开真正的辩论。这两次读写结合的活动由于顺应了学生年龄和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他们兴趣盎然,才情勃发,反响特别强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一些旧作散发出历史气息,又能看到新鲜的亮色。
“沃土”还可以特指学生。学生,也是我教学的一块沃土,他们和我都是这个教学舞台上的主角。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从他们那儿可以了解很多新信息,弥补我的信息不足,这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心无旁骛、探异求真的勇气,常常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设疑、激疑,但是学生仍然会提出一些高难度的质疑,甚至会难倒我这个老师。学生们的这种单纯和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实在是一种心灵之美,使我十分感动。正因为学生们喜欢独立思考,不唯师唯书唯上,大胆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更促我反思,不断审视自己,催我奋进,挑战自我。同时,更激活了我的思维,使我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灵感,使我不断超越自己,让我在教学上永葆青春。我在心底里感谢我的学生,对他们,我常常自叹不如;因而我是真诚地“弯下腰”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而这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亲切、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离开了学生这块“沃土”,我将一事无成。
“沃土”还可以专指清华附中。一是指清华附中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北京西郊圆明园旁,紧邻清华大学“清华园”。余冠英先生1931年著文称《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因为清华园太美了,校园的景色太诱人了!但是,“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读书的成绩还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作‘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
二是指清华附中的教学氛围非常宽松。附中曾有一个老传统,每天让班级里的值日生记《班级日志》,教导处、校长室都会了解记录情况。有一年,我在班里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教朱自清的《绿》,让学生把全文抄在本子上,留出空白听记老师分析的“批注”。此方法目的是教会学生读书,但这样做学生会不会嫌麻烦,我心里没底。结果学生把反馈记在《班级日志》上……万邦儒校长知道后找我谈话,对此事大加赞赏……在附中教学改革的每一步,都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这种理解、支持、百花齐放的氛围本身就是一块教改的“沃土”,我非常感谢!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句话形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我,却下定决心:要有心栽花,也要有意插柳,要在自己耕耘的园地上出现“花红柳绿”的景象!所以,“有心栽花,有意插柳”是我的语文教学得以“保鲜”的第二个原因。
“花”是否都“红”了,“柳”是否都“绿”了,这我不敢说;但有心有意去栽花插柳,那是的确的。
所谓“有心”,即有“爱心”。我们这一代人都曾体验过筚路蓝缕的艰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爱学生,爱语文教学。这种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爱,它会成为一种责任心、使命感,令你忘掉一切忧悲苦楚,全神贯注,使你神往,令你陶醉,这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因而,我对人们“无意”插的“柳”也是有意的。这个“意”就是对每一堂课都进行周密而巧妙的构思,可以说是颇具匠心。诸如怎样把阅读与写作挂钩,每一堂课怎样导入引出教学要点,何处设疑,怎样铺路搭桥、何时激起高潮等。此外,我还着意追求一个“新”字。在教学构思、教学方法形式上力求有所新意。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常学常新之感;而这种新鲜感会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热情,也才能培养学生探异求真的创造力。当然,这也更加促使自己要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永远不满足于今天的自己。这种有意义的良性循环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正如郑板桥的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那时我常有这种“画到生时”的陌生感和窘迫感。而我,喜欢这种陌生感、窘迫感,因为它能使我警醒,催我在不断否定中奋进。
艺无止境啊!教学也是艺术,也是无止境的,教师要不断创新,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学生总是期盼出现新的兴奋点,因而教师要不断给予新的刺激。这样的话,教,就会常教常新;学,就会常学常新。教和学,就永远是一潭鲜亮的活水。
因而我想,只要真正遵循规律,语文教学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给语文老师、给语文教学点赞,称赞你真正“走心”“蛮拼的”!
张颖
2015年5月31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