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消费者行为、广告主和广告企业的营销行为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随着传播技术、营销手段以及广告实践的创新发展,广告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在审慎地
跟进。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广告学教材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编写了这本《广告学》。
本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是站在当前我国广告教育的前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广告教育的经验,吸收广告学研究的最新
成果,特别是在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告传播形态被刷新、颠覆的形势下,力求吸收广告
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广告理论和广告实务研究的前沿性。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教材结合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将学理阐释和案例
分析相结合,用案例分析和精选练习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每章后的“延伸阅读”提供网址或二
维码,为学习者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供方便。
三是力求简明、系统。每章前的“学习要点及要求”和章末的“思考练习”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整
体把握和学习,行文上则注重教材的可读性和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性。
本教材分四编,共14章。第一编广告基础与简史、第二编广告市场与管理、第三编广告实务与评
测、第四编网络传播下的广告创新。内容涵盖广告与广告学的概念、广告简史、广告基础理论、广告
市场与广告环境、广告受众、广告组织、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与表现、
广告媒体、广告效果测定、广告观念创新、广告营销创新等。在一些提法上与市场、消费者、媒体的
衍变相衔接,体系上力求科学,观点上力求鲜明,结构上力求完整,内容上力求新颖。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是多年执教于广告实践与教学一线的济南大学、复旦大学、盐城工学院、济南大
学泉城学院的教师或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李翠敏;第二章刘妮、曹晓敏;第三章
李翠敏;第四章彭伟华;第五章、第六章 李晓冬;第七章彭伟华;第八章、第九章方潇、李翠敏;第十
章段轩如、秦朝森;第十一章毛海俊;第十二章李晓冬;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秦朝森、段轩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我国广告事业不停探索的前辈们的智慧、研究和践行,为本书提供了不尽活
水,使本书得以滋养。在此对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的意见或建议,为完善本书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部分引用资料来自网络,因多方转载,作者及原出处已很难考证,在此一并致谢,特此说明。
我们热切期待高校的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段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