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过一百多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绿地,是地球上生物的主要栖息地类型,代表着生命,被称作“地球之肺”。城市绿地具有多种作用,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为人们提供户外的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场所,在灾害来临时提供避难地与避难通道,并能够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从古典园林到近现代城市绿地,绿地的功能与价值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初期,城市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在城市中系统配置绿地的思想是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功能的再认识逐步形成起来的。城市不再仅仅是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休闲空间(Amenity),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生态的、安全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正是在十九、二十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的私人或公共庭园设计逐步发展为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及跨行政区的绿道规划等。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18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出现了多个超大城市、大型城市群,这对城乡绿地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建设和更新的过程中。1990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绿地系统规划。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也指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201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指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可见,绿地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编制质量是保证我国城乡绿地保护与建设成效的先决条件。
本书主要面向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涵盖了绿地规划理论、方法的主要知识点,并以大量规划案例辅助。全书结构由许浩统筹,共分为9章。第1、4、5章(5.3节、5.4节)、第7章(7.1节、7.2节)、第8章(8.1节、8.2节)由谷康负责撰写,第2、3章(3.1节、3.2节、3.3节)、第5章(5.1节、5.2节)、第6、7章(7.3节)、第8章(8.3节)由许浩、刘伟负责撰写,第3章(3.4节、3.5节)、第9章由申世广负责撰写,全书内容由刘伟整理、核对。本书部分内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 31570703)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研究成果。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遗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前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许浩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