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黄宁李建明苏新春吴秉勋易欣
张期达钟永兴朱盈蓓庄清华序言
中文系大学生的一些专业特质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学富五车”“饱读诗书”,突出的是他们重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性;“知古晓今”“练达人生”,突出的是他们重在对社会、对人生的通达能力;“一手美文、一笔好字、一口妙语”,突出的是他们的写与说的专业技能。其实,良好的写与说的能力,何尝只是中文专业学子应该具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在对中文、新闻传播、文化产业管理等文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就一直特别重视对写作技能的培养。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习阶段,开设有十余门写作类课程,除“写作基础”课程外,还有“创意写作”“中国经典改写与新编”“影视剧创作”“微电影创作”“广播剧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人物专题采写实训”“广告文案写作”“公共关系写作”等。写作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有用的技能。它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对客观与知识的有条理的概括与再现,更是提炼认识、深化认识,从而形成新认识的极重要的一种创新性技能与创造过程。
在上面那些已开设了的写作课程中,“写作基础”是最基础的一门。它开设于第一学年,是我们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修习的必修课。它有着这样的定位:“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相结合,重在写作实践”;“应用性写作与创意性写作相结合,重在创意性写作”;“示范性写作与自创性写作相结合,重在示范性写作。”
所谓写作知识,就是对所要学习的写作方法、各种文体写作要点,即通常所说的写作知识,要有清晰的理性认识。如写作的性质与功能,如主题的提炼与材料的选择,如构思与布局,如诗歌、散文等具体文体的特点,都要有清楚的了解。故在讲授某一具体写作方法时,都有对该文体的简要说明,目的就是要做到自觉地学习,以克服“多写多练,其法自见”的不足。当然,这里的写作知识学习,是基于对已经阅读过的大量文选的总结与提炼,并不追求对写作知识的深入阐发与系统掌握。够用则已,这是教材在处理写作知识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更看重的是写作实践。不仅在对每一个知识点的介绍中皆伴有实例,更在每章后的“思考与练习”中都有实践性练习。写作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大学写作基础教程序言所谓应用性写作,就是有固定行文格式的写作,即通常所说的应用文写作。本书的第七、第八、第九章就属于这一类。当下的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掌握得并不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但应用性写作因有固定语境、固定内容、固定格式的要求,故掌握起来有规可循,相对容易掌握。而写作的深入与提高,必定是创意性写作,即能充分而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借助于新颖感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写作。创意性写作看似无法而实则有法;知法不难,难在得于心、应于手、融于文。
所谓示范性写作,就是在讲写作知识、讲文体特点、讲方法、讲规律时,不虚言,不空泛,言必有据,理至例随。作为课堂学习,示范性写作自然应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学习了每一种具体写作方法之后,安排少量的自创性写作练习,以加速让学生从模仿性学习中走出来,尽快进入写作的“自由”阶段。可由于本课程的基础性,自创性写作尚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编写了这部《大学写作基础教程》教材。本教材共分为9章。前两章论述了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如写作的功能、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文体与结构布局等。第三至第九章是有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学术论文、日常文书7种常用文体的写作,分别介绍了每种文体的基本知识与特点、文体分类、写作要点等。“新闻写作”与“日常文书写作”两章还介绍了若干具体文体的写作方法。每章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与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略做调整。
多年来,我们在“写作基础”课的教学中坚持了上面的理念与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教学内容,也有了一支较稳定的教师队伍。参加编写这部教材的作者都是我的同事,他们有着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有的还有很好的创作经验与成果,编写时也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大家对本课程的定位有较高共识,都希望能编出一部好学、易学、好用、管用的基础写作教材。大家在教学、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仍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编写工作,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召开写作讨论会,一章一章地讨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钟永兴博士担任了副主编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职。担任过本课程教学的邱宏光博士、王世海博士也为本教材的编写做过一些准备工作,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编写工作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教材的编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希望专家与使用者能及时提出批评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苏新春
2019年4月8日
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