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已是连续第四年推出了。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这次的报告在构成上又有一些变化,并增添了一些新的类目。对一种有延续性的出版物来说,变与不变的关系处理是个难点,却也是一种动力。不管怎样,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汇集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并见证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成长。

第一,年度总报告。

本年度总报告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主题的拓展和话语的碰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在走向开阔和纵深,同时也汇入了更多的声音,包括争议,而活力正来自这里。社交媒体与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叙事策略和审美风格、青年族群多元性别文化、新经济模式中的粉丝主体、“阶层—结构”理论研究模式……这些构成了本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多彩光谱。

第二,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

与往年相比,本次的年度文选依然比较多地集中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但是文艺理论、文学艺术批评领域的相关研究占据相当的比重。青年亚文化研究对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主题上,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需求,尤其是社会科学向人文科学的延展与二者之间的打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年度报告的论文的作者们,既有老面孔,又有新朋友,而新朋友明显增多,这意味着青年亚文化研究队伍在扩大。

第三,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力求全面展示一个研究成果的“生产”过程——条件、目标、机制、环节、技术,而不仅仅是最终成果的呈现。2015年的工作坊选题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这一选题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的团中央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入选年度报告并非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因为,它从项目基础、前期调研、文献准备、对象确立、计划实施、数据调查(从设计到展开,再到统计和分析)、质化研究,直至报告和研究论文的撰写,这一完整的研究过程具有典型案例的意义,能给从事青年亚文化研究带来启发。

第四,青年亚文化研究资料。

本年度报告在资料汇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增强资料的针对性、开阔性和原创性。这次的域外亚文化现象介绍方面,我们选取了越南。地缘的接近性可能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全球化背景下青年亚文化的异同及其发生规律。我们还分类列出了2015年域外亚文化研究的文献,当然只限于英语世界。我们希望以此提供资料线索,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更具丰富性的“他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镜鉴的语境。网络表情作为网络语汇在青年人社交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特别增添了“年度网络表情”,希望更多的人对网络表情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现象扫描”这个栏目,在文风上积极尝试了自由活泼的风格。青年亚文化大事记、年度热词等,基本保留原来的格局和面目。

本年度报告依然得到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支持,编委会对此深表谢意,我们唯一的报答就是把事情做得好些,再好些。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编委会

201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