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设计学科也不断发展演进,融合了更多的新学科知识,使得现代设计教育基础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包含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其中,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主要基础课程。

对于目前的立体构成教学而言,如何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研究更为实用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设计发展的需要,使立体构成的教学更进一步。

本书初版于2010年9月,自出版发行以来,以其知识的实用性、内容的丰富性、编排的合理性,得到了教材使用者的广泛认同。在多年的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审视,结合教材使用的经验,听取读者的意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立体构成》(第2版)中,我们根据最新教育艺术设计理念,增加了更符合当前实际的内容,更新了部分案例,调整了一些练习题,纠正了个别文字错误。

本书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立体构成概述、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线材的立体构成、面材的立体构成、块材的立体构成、立体形态的感知特征、立体构成原理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7个章节,通过这7个章节来进行立体构成的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并提高对立体设计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书的特点如下。

(1)结构清晰。每一章都按照本章的学习要点及目标、核心概念、导读、内容、课后思考题与练习的顺序组织内容,结构设置一目了然,无论是对于课堂讲授还是学生自学,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所选的图片涵盖了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并围绕每一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3)创新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既吸取了以往立体构成理论的精华,也秉承了现代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以实用性为原则,适合用作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以及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用书。

本书由长期教授立体构成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经过努力编写完成。黑龙江财经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丽丽及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惠共同负责全书的内容及结构的制定和完善及整理工作;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及第5章前两节内容由黄丽丽负责编写,第5章第三节、第6章、第7章由王惠负责编写。在这里对各位老师辛勤的努力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编 者

第1版前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设计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设计学科也不断发展演进,融合了更多的新学科知识,使得现代设计教育基础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包括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内涵。其中,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富于个性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是进行立体设计的主要基础课程。

对于目前的立体构成教学而言,如何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研究更为实用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设计发展的需要。立体构成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本书主要从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构成要素、材料以及结构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深化对于立体设计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书的特点如下。

(1) 结构清晰。每一章都按照学习要点及目标、核心概念、导读、理论、课后思考题与实训的顺序组织内容。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所选的图片涵盖了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并围绕每一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加以讲解。

(3) 创新性。本书既吸取了以往立体构成理论的精华,也秉承了现代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以实用性为原则,适合用作高等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以及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用书。

本书由长期教授立体构成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完成。编写分工如下: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教授刘汉民负责全书的内容及结构的设计和整理工作,其中第1、2章由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黄丽丽老师编写,第3章由张家港市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张洪梅老师编写,第4、5章由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曹积服老师编写,第6、7章由哈尔滨学院的王惠老师编写。在这里对各位老师辛勤的努力表示感谢。由于各种原因,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