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小初级特色课例——民乐篇以及小中级特色课例——民俗篇。

一、小初级特色课例——民乐篇

    “乐”有三层含义。其一,“乐”指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其二,“乐”,即欢乐、娱乐之意,是人的心理情感,也是人们表露于外的情态。其三,“乐”指乐器。乐器是指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民乐篇侧重于介绍与民族文化相关“乐”的前两种含义,即音乐和情感。

    舞蹈与音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正所谓有舞必有乐。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节奏性很强的旋律和各种各样乐器的伴奏,可以充分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展现出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多元性。任何民族的音乐,无论是庞大的交响乐、肃穆的宗教歌唱,还是简朴的乡村民歌和欢快的民族乐曲,都具有节奏。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延续,强拍和弱拍的有机结合、不断地交替,两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等各有不同的强弱拍节,从而构成了音乐的不同风格。

    在本教材中,小初级的教学对象设定为学龄前儿童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5-7 岁之间,该篇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识,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学习舞蹈从学会听音乐开始,因此小初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打基础,“音乐入手”“舞蹈形态贯穿”“乐舞一体”的初级三连贯,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小中级特色课例——民俗篇

民俗乏指民间的风俗习惯,又称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民俗舞蹈能够表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其中包括节庆、仪式舞蹈等,是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本教材以民族文化为立足点,以舞蹈课例教材实现民族文化与少儿舞蹈的有机结合,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识,学会多彩的民族文化礼仪,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技能。学习舞蹈从学会听音乐开始,了解民族文化从熟悉风俗习惯开始。民俗篇贯穿于小中级教学的整个特色课例之中,其舞蹈的组合编排与各民族的风俗相结合,动作设计突出民族元素的同时又充分尊重民族传统习惯,潜移默化地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输入到学生的知识库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同时为第三等级“民风篇”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书以特色课例教学法的方式来重点讲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彝族、苗族、土家族、佤族、汉族这十个民族的“乐”“俗”与“舞”。

本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请版权所有者与作者联系支付版权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