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创意思维实训》自出版以来,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使用高校及社会的好评。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对部分章节的内容做了进一步优化调整:增加了“引言”部分,明确了产品、理念、制度三方面的创意对象,使创意实训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指出了创意思维及其特性,特别强调了创意思维活动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知识、观念、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因为创意主体的创意水平、思维认知能力实际上是受其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制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视野是创意的必要条件。观念在整个创意思维过程中影响着创意的定向、创意的性质;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探索性、活跃性、质疑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的表现,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在创意思维品质的个性培养方面,就强化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接受不同的文化刺激、容纳不同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破除思维定式、动态思考、正确对待知识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使得创意思维品质的提升有了具体的实训方向。正文还添加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和同学们感兴趣的案例、丰富了“课内互动”的内容、调整了部分“思路例示”的解读和“实训练习”的内容,适当增加了“网络资源”“扩展阅读”的链接,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上增加的内容使教材的结构体系更加完整。
严格来讲,创意如同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出创意大师。如同画家首先要经过线条、色彩与造型的基础训练一样,“创意思维训练”就是对创意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技巧结合事例进行练习,有意识地破除以往教育或生活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创意思维品质得到不断提升,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通用、适用、实用是本书的突出特点。自出版以来,本书的使用范围既有高校本科专业,又有职业院校的专科专业;既有专业基础课,也有公共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借此再版之际,我们对来自领导、前辈、同行和广大读者的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同行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编 者
第一版前言
如何通过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因此适时加强在校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本书的主旨是在开创性的创新课程和改革性的课程创新方面作出探索。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下,使学生通过创新课程的理性把握(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课程创新的感性熏陶,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品格,最终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意思维能力是整体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但是长期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习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种种思维定式,却成为禁锢思维创造的枷锁。经验下的思维定式诱导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习惯性思维,以至于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未来社会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竞争,因为任何创新,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没有创新思维的先导,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展开。创意思维的开发,是出于人本身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关系到学生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创造力开发这个中心展开。在教学观念上,要变学生的“教育对象”为“发展对象”;在教学内容上,从传授教学转向创意思维的开发研究;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讨论为手段,重在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上,鼓励参与社会交流,使其产生互动,享受创意的乐趣,培养自信。
本书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方法,既站在国内关于创新教育理论探讨的基点上,又针对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的弱点,加强实用性,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为学生创新提供从意识到方法的必要条件,以期使学生通过创意思维实训,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品格。
本书编写中吸收了许多同行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参考媒体的局限,无法一一追溯来源,特此说明。作为一种探索,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