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二版前言

《模拟电子技术》自2011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各兄弟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多次重印。由于本教材良好的基础和本课程的重要性,本教材于2014年获批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出版以来,我们一方面收到了许多批评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教材要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要。为此在修订时,编者在总结经验、改正错误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工程实践环节,进行了必要的内容调整、补充或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了第一版以模拟电子技术最基础、最经典的部分为基本内容;坚持了“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留有余地,注重创新”的原则编排教材内容;突出了“基础性和普遍性”“工程性和实践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2) 保持了第一版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组织,在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模拟电子电路识别与设计的融合,强化了模拟电子电路设计思想与仿真方法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工程实践能力。

(3) 保持了原书循序渐进、适合于教学和自学提高等优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拓展和延伸,形成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的完备知识体系。在保留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达林顿管和可控器件及基于模拟器件的电子电路设计等纳入了教材内容,构成了从半导体器件(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达林顿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等)→模拟电子电路(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模拟电子电路识别→模拟电子电路设计与Multisim仿真的完备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有利于强化基础,培养学生的模拟电子电路识别、设计、仿真和调试能力。

本教材第二版由郭业才教授和黄友锐教授主编,由郭业才教授执笔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补充、统稿与定稿。与本教材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增加了两章内容,全书共14章。第1章、第5章、第7章和第14章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郭业才编写;第2章由南京晓庄学院武英编写;第3章由安庆师范大学吴昭方和夏强胜合作编写;第4章由南京晓庄学院李秀娟编写;第6章与第12章由安徽理工大学李良光编写;第8章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宏群编写;第9章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冒晓莉编写;第10章由南京晓庄学院金彩虹编写;第11章由安庆师范大学吴昭方和王陈宁合作编写;第13章由安徽理工大学黄友锐编写。

本教材第二版在修订与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还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吸收与消化,书后所列参考文献为本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本教材出版还得到了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No.13 KJA5100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立项项目(No.17JCLX006)、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建设项目(No.PPZY2015B134)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本书中或存在不宜之处,诚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加以改进。

郭业才2018年4月

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Ⅱ)中“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编写的。编写时坚持“重视基础、强调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本书编写的思路如下。

(1) 以模拟电子技术最基础、最经典的部分作为基本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突出基本内容;根据“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留有余地,注重创新”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将电子电路识图和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应用的内容纳入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先进性。

(2) 在内容编写上力求深入浅出,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组织教材内容,突出了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分析方法,以适应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实践的需求;通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半导体器件原理介绍与电路实例相结合、电子电路识图与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工程实践能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极管及其电路、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子线路识图和模拟电子线路的Multisim仿真等。

本书编写单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全书共12章,第1章和第6章由郭业才教授编写;第2章由武英副教授编写;第3章由吴昭方副教授和夏强胜讲师合作编写;第4章由李秀娟副教授编写;第5章与第11章由李良光副教授编写;第7章由张宏群副教授编写;第8章由冒晓莉讲师编写;第9章由金彩虹副教授编写;第10章由吴昭方副教授和王陈宁讲师合作编写;第12章由黄友锐教授编写。由郭业才教授和黄友锐教授两位主编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与定稿。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精品课程《模拟电子线路》建设基金和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建设基金的支持;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本书中一定有不少错误和缺点,诚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加以改进。

编者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