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大量史料文献、结合学术史辨析和思想史考察,研究乔治?艾略特小说蕴含的史学意识与民族共同体思想。乔治?艾略特以纵横时空的广阔视野表现具体而微的社会现实、探讨个人与族群的关系、书写19世纪英格兰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将19世纪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小说创作,形成独特的历史现实主义小说写作风格。百年来,这些文本将古今中西的作者、出版者、传播者和读者汇聚成一个共同体,超越时空和民族疆界。乔治?艾略特小说借助日常细节的真实力量和文学虚构的审美力量,作用于读者情感,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旨在通过文学话语参与社会实践,形塑社会主体身份及其信仰、工作和情感等日常生活元素,促进民族共同体建构。
本书为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乔治?艾略特小说的日常书写与民族认同研究”(18BWW048)阶段性成果。本书由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项目资助出版,属于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系列(一)。
赵婧是我2012 年开始指导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她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得以修改出版,我感到由衷高兴。她以前的学历背景来自外语院系,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副教授及研究生导师,熟练阅读英语专业文献肯定没问题。事实上,一个人的学术道路能够走多远,外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但外语院系背景的人来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也要冒较大风险,承担很大压力。在文学院严谨学术风气的熏陶下,赵婧受益也多,尤其是学术视野与思维方法的获取上,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术的感觉与信心。
赵婧在学校与家庭的鼎力支持下,来福建师大文学院用四年多时间攻博,潜心向学。记得当初她来考试时,我就说读博士要有“脱胎换骨”的思想准备,不经过炼狱般的博士攻读过程,就不会有多大的长进。在职读博不易,精力牵扯多,工作、家庭、学习均要兼顾。赵婧克服了重重困难,期间她的孩子参加中考、备战高考,她就与孩子一起读书,科学安排时间。读博期间虽没办法做到心无旁骛,但她能够集中利用有效时间,刻苦攻读,接受文学院的学术熏陶,打好学术基础,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铺路。总之,相比全脱产学习的博士生而言,她要走一条更为艰辛而同样充满希望的治学之路。
颇感欣慰的是,赵婧在四年多时间里,读书用心用功,全力投入,这得到了她爱人及孩子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她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取得了不少成绩。读博期间,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安徽大学学报》和《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在学界同道中反响较好。
赵婧对所研究的问题力求做得深透,有一股治学者所必需的学术钻劲。在知识积累方面,亦力求补足。除了本专业课程外,她参加文学院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旁听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课程。还有一个学期,她每周去旁听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教授的学术研究方法课,力求在文学知识、文化语境、文学与历史交叉界面开拓眼界,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另外,赵婧经常与同门和其他专业博士生沟通交流学术写作问题,积极提出问题,慎重思考后,集中向我反馈论文写作中的困惑,寻求解决的方法,及时厘清思路。博士生跟导师及同学的经常性学术沟通交流有益于论文写作与学术成长。
赵婧选择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乔治?艾略特。这位作家博学多识,与19 世纪欧洲哲学、音乐、美术、宗教和文学界联系密切,定居伦敦30 多年,多次游历欧洲大陆,涉足哲学翻译、激进期刊编辑、评论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该小说家虽享誉国际文学界,但在国内,学界对她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不多。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结合19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文化语境做这样一位精英作家的研究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有一个基本认识,博士论文选题的涉及面不要太窄,一定要处于学术前沿,并有研究的后续学术空间。为了达到这种学术预期,我建议她先做两件事情:在阅读英文原典资料基础上编撰乔治?艾略特年谱,以及搜集、整理、编选涉
及艾略特研究的学术史资料,并作书目提要、目录索引等,为将来正式进入专题研究打好基础。
赵婧细心认真,勤勉于学,最后经过几番修改,多方请益,拿出来的毕业论文超过了我当初对她的学术预期,她的学术潜能被发掘出来了,这是最大的收获。
她的博士论文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思路缜密,逻辑层次合理,论证过程紧扣了论题核心,作为从文学、历史和社会学的交叉界面考察评估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研究著述,有较显著的学术价值,同时有助于国人了解19 世纪英国文学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对探讨我国近年经济飞速发展所引发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亦有启迪意义。国际学界对乔治?艾略特的研究成果丰硕,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提出研究新问题,找到相关研究方法,是个不小的挑战。赵婧努力厘清海量学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从“历史编撰”和“共同体”问题的内部逻辑关联入手研究艾略特小说,利用19 世纪英国史学编撰与文学创作边界的模糊性,提出乔治?艾略特通过现实主义小说记录当代普通人生活细节,关注“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学问题,并以虚构小说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基于对学界艾略特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均有清晰的认知,赵婧对艾略特小说作了综合分析评判,思路及表述均清晰有力。这就跳出了国内学界仅用流行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作家作品的套路,给人以宏观而细密的学术面目,是值得欣赏的实学研究路径。该论文建立在认真细读乔治?艾略特作品的基础上,并有效地援引丰富的学术资源,视野开阔,充分展示出作者对研究对象的熟练把握程度,是对艾略特研究的有力推进。
总体说来,赵婧这部20 余万字的论文是一篇具有独到视角和学术新意之作。答辩委员会主席、全国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也赞赏她对艾略特小说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的学术立场。盲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教授都对这篇论文的大量史料运用、独特的研究思路表示欣赏。说实话,一个初出茅庐的学术新人能得到学术前辈们的热
情鼓励,也是很不容易的。
即将刊行的这部书稿是赵婧博士论文里的一部分内容,并经详尽修订完善。该书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艾略特的小说,提出史学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构想的思想,具有打通文史的文学社会学的意味。通过对其小说的历史主体意识、历史渐进发展和日常生活书写等方面的讨论,展开了19 世纪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宏大视野。研究涉猎广泛,不仅涵盖了艾略特的绝大多数经典作品,而且广泛采集了书信和杂文等背景文献,归纳艾略特小说独特的诗学意识和民族共同体建构思想,阐发其内在关联、思想渊源和现代性意识。围绕艾略特小说所发生的相关史料、学术史和思想史,本书提供了多维研究空间,对艾略特小说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本书附录还提供了乔治?艾略特年谱,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国外经典作家作品的著作,运用“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场域,从史学意识层面加以多维度的分析论述,把历史与文学、现实社会与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对艾略特小说评论的学理空间。赵婧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文学社会学图景,并在原典性文献实证研究基础上,对艾略特以文学作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历史定位。本书的正式刊行,有助于英国文学研究界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与利用乔治?艾略特的学术地位与思想资源,以期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提供有效的域外学术资源,并试图为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必要的历史经验。
葛桂录 2020 年2 月8 日元宵节于福州,全民防疫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