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建筑是人类七大艺术门类之一。建筑艺术是指按照实用美观的原则,运用建 筑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使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突出 民族特征和时代风貌。它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文化进程和经济盛衰的重 要载体。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产物;建筑艺术 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

的建筑文明。全球曾经有过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有的早已中断, 有的流传不广;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这是中华民 族的灵魂和象征。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体系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文明之一, 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单体建筑还是园林景观都在 世界建筑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建筑大多以中和、平

易、含蓄、深沉为美学追求;不论是秦砖汉瓦,隋唐庙宇,还 是两宋祠观,明清紫禁城等,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 载体。……古建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 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 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古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 持城市的个性。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生活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同时还蕴含了地域文化的丰 富意趣。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考察华夏大地历史上流 传下来的古建筑后,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方面,“一方水土”,即气候特征、地 表地貌在影响着建筑样式;另一方面,“一方人”的人文特质,也同样影响着建筑 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建筑,就像一本无字的书,诉说着体会不尽的深刻寓意 和历史内涵。然而随着岁月的沧桑,一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而消失, 最后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的历史故事。

中华大地上有着数千年的建筑历史,古建筑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但是,在现代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古建筑式样逐渐式微。中国古建筑文化作为世 界文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弘扬方面,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和 引导,更需要民间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参与。

作者团队的师父,也是团队的灵魂人物——范有信老先生是中国范式建筑体 系创始人,1947    年生于河南,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国家一级美术设计 师、中国古建筑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 1964 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专业 技术方面,潜心美术研究,兼收并蓄,重点学习了古建筑艺术、雕塑、水彩画、 水粉画、油画、中国画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技法,拓展了自己的创作设计思路。

本书作者师徒怀着对我国古建筑的痴迷和热爱,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 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行程达数 万公里。作者师徒跨越三代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绘制手稿数万张,把中 国历代的古建筑符号科学严谨地用画笔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进行保存。作者 师徒为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收集整理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料,坚守 “复兴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他们的人 生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 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或许像流 星划过夜空,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作者师徒以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理念一直致力培养热爱我国古建筑艺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国古建筑 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匠心守候,迎来了民 族复兴的新时代,也开启了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