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平面设计”英文为 graphic design,美国书籍装帧设计师威廉 .阿迪逊 .德维金斯 (William Addison Dwiggins)于 1922年提出了这一术语。他使用 graphic design来描述自己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借以说明在平面内通过对文字和图形等进行有序、清晰地排列完成信息传达的过程,奠定了现代平面设计的概念基础。
广义上讲,从人类使用文字、图形来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那一刻起,平面设计就出现了。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平面设计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一直是人类传播信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设计类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虚拟世界联结而成的元宇宙”等概念铺天盖地袭来。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宇航时代一样,数字时代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
数字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媒介的类型和信息传达的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单一媒体发展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发展到三维空间,从静态表现发展到动态表现,从印刷介质发展到电子媒介,从单向传达发展到双向交互,从实体展示发展到虚拟空间。相应地,平面设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创新必将成为平面设计领域的重点。
当今时代,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越来越多,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必将更多元、更开放,突破传统、不断探索并开拓专业的外延是必然趋势。在这样的专业发展趋势下,艺术设计的教学应坚持现代技术与传统理念相结合、科技手段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从艺术设计本体出发,强调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实验精神,逐步形成内容完备的教材体系和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本系列教材体现了交叉性、跨领域、新型学科的诸多“新文科”特征,强调发展专业特色,打造学科优势,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创造能力,拥有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社会服务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本系列教材基于教育教学的视角,从知识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出发,不仅涵盖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理论,还兼顾学科交叉内容,力求体现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前沿动态和科技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艺术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数字设计形式,希望能够对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前言
本书从课堂学习与实践拓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设计教学中的实战性操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对 VI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思考,适合各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
本书的编写着眼于以下几点。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 VI设计的程序、方法、原则、设计表现等实际操作方面较为容易理解。但鉴于客观原因和实际环境需要,企业或实体导入 VI通常是一个时间较为漫长、过程较为复杂的体系性工程,在课程教学层面有着自身的课时规定及规律性、系统性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层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需求差异。基于这一问题,在编写本书时尝试着一方面结合实战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另一方强调课后作业与实践结合的可控性,使得学生既能够了解客观环境下的 VI设计规律和知识,又能够保证课堂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性、原创性、拓展性。
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发展和信息交流范围与需求的广泛性变化,以及媒介环境的快速革新,VI体系不断被延伸和应用到更加多元化的领域中,由最初的企业不断拓展到政府机构、教育、团体,甚至个人信息与形象推广领域。VI体系在新的时代、新环境下逐渐呈现多元、广泛、灵活的发展趋势。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相应历史发展与演变部分的内容和思考,意图在于启发学生从史论层面和相应影响 VI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方面进行综合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逐渐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自信心。
本书内容源于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映了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既是教师个人在相关领域研究的成果,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天津美术学院多年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郭振山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的诸位同仁,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和相关人员的指导与支持,在此深表谢意。书中内容虽经多次修改,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服务电子邮箱为 wkservice@vip.163.com。
本书提供了完整的 VI设计项目案例手册、PPT教学课件和教学大纲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扫一扫右边的二维码,推送到自己的邮箱后即可下载获取。
编 者2022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