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穿省而过,总面积20.58 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 3835 万(2017 年),其中 1000 万(2018 年)居住在西安地区。陕西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 7 个省、自治区为邻,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之便,是中国西部发展的龙头。由于其南北狭长,跨越黄河长江流域,因此气候特征差异显著,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也是特点鲜明。
陕西古称秦川,简称“陕”或“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距今 115 万年的蓝田人就生活在这里。从西周开始的著名封建王朝中,包括秦、西汉、隋、唐等 14 个重要的王朝政权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境内的古建筑就是这段历史文化的见证。而建筑不仅展现了华夏文明所独有的一脉相承的建筑体系,而且在城市规划、材料结构、艺术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民族的智慧。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发源地,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样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安的所在地。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至少一半的时间里,都曾以这里为中国权力的中心,以及资源组织的中心。又因其南北狭长,横跨多个文化区,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关中平原文化区和陕南秦巴山地文化区。以我们目前的行政区划来看待陕西的文化影响,未免有点局限,但面对不断调整的行政区划和一脉相承的历史长河,我们更应该通过地域、气候以及古建筑遗存和考古发现来完善这种体验,地域环境、风俗、技术和文化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建造活动,而差异化的人文环境同样也是影响一个地区建筑风貌与营造方式的重要因素。
关中平原曾支撑了中国大陆西部的政权统一全国,而产粮丰富的关中平原一直都是支撑帝国扩张的关键力量。进入封建社会后建立起的大一统帝国,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政治和权力中心东移。这又使得陕西这片土地的中心位置受到挑战,在不断边缘化的同时,也多次成为历史上各种势力争夺的战场,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带来了战争侵扰和苦难,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建筑是文化的有形载体。叠加在这片土地几千年的历史,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已渐行渐远,然而陕西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代代的信仰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方法。
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样也是异域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不仅有黄河与长城穿过境内,更有与此险要地形相伴、作为军事堡垒的古建筑群落。我们还能看到分布在沟壑山川之间的建筑群,在自然的环境中创造着独特的风景和奇迹。我们也体会到独特的不向自然屈服的生存信念,以及相伴而生的宗教信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穿越历史的尘埃,傲然于山头的木结构传统建筑,却保留了下来,这是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定守望。正是一代代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才能让这些历史载体保留至今。
而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历史遗迹,是过往的见证,也是古今的媒介,我们据此追根溯源,更易于读懂今天。石窟寺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盛行佛教活动,而道教遗迹则影响了陕北老乡们的生活方式。那些历史遗迹,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民众如何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创作出承载文明的生存空间。陕北的窑洞和庄园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趣事,从那些匾额和建筑形式上,我们能穿越回历史王朝,看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志向追求。
陕南与历史上的四川接壤,这里有开辟西部之路的张謇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埋葬地。历史上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的蔡伦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能够影响到现在的那些历史传说和故事,如同时光隧道,而现实中的古建筑则更像是穿梭现在与过去的时空机器,让我们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三国演义》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里是其中很多故事的发生之地,因为蜀道之难造就了很多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争案例。我们借用古建筑一遍遍地回忆起那些曾经发生的往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些地名,那些典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而这一切都在现实中找到了它的影子和与之相关的建筑形式。我们在饱览祖国河山文化遗存的同时,也重温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有许多的古代诗词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然而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风华绝代的诗词还是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作为唐朝大一统帝国的都城所在地和活动中心,唐诗所呈现出的辉煌和绚丽过往,仍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尽情地抒发内在的情感。而陕西古建筑的遗存,让人更易于触景生情,念天地之悠悠。陕西是一处叠加了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神圣土地,在其辉煌时期曾影响亚洲和欧洲,为建立中国内部文化认同、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与融合、国际间的文化技术的输出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这片土地由于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恰恰是因为唐朝长安的文化中心作用,伴随着遣唐使和丝绸之路,建立了共同的文化影响圈,日本和韩国现存的古建筑遗存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过往的时空。动荡的历史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古建筑则是最好的证明,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中承载的不仅有具体的古建筑,更有文化传承、民众信仰、生活方式、宗教遗迹等。反映在建筑上,则更多是体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产物所发生的变迁。
一、陕西建筑(群)的发展和形制变化
史前时期的陕西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其中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则通过陕西建筑文明得以彰显,而在旧石器时代,“蓝田人”的建筑文化则遍布关中和汉水流域,体现了“巢居”和“穴居”等野外的居住形式。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则通过竖向半穴居的集群,完成了“筑屋室居”的历史进程,从此原始人不仅已经完成利用自然材料而实现的房屋建造,而且还出现了多种建筑的功能分区。而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则通过龙山文化,把古代的建筑聚落更提升了一步。原始社会末期,周朝始祖在今咸阳市境内受封,对于所封疆土的管理则通过最早的城市雏形而得以体现。
夏、商、周的奴隶社会,在生产力又突飞猛进的基础上,建筑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建筑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出现了宫殿、苑囿、陵寝、官署、监狱等多种形式,而城市、聚落、宗庙、作坊等原始社会中的建筑形式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发展和延续。西周“前堂后室”的院落式布局一直影响到现在;夯土和木构架为主要的建筑体系,进一步构建了中国古代的营建文明和建造技术,在建筑群中和单体建筑中都强调中轴线,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内、外布置,奠定了封建社会建筑体系的主要格局,形成王者“居中为尊”的官式建筑群营造思想。
秦朝开始的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在咸阳都市建筑群的规划上,师法天象,与太空的星座相对应。这种非传统城郭制度,以及拥有大量高台的建筑,可谓时代的独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也集国家之力建造完成了载入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国家工程: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时,在营建组织、人员调动、运输安排、材料构建、尺度的模数等方面都发展出了独特的形式,同时也对“汉承秦制”的两汉营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都城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 10 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与当时欧洲的罗马城相媲美。城内功能分区明显,总面积 36 平方公里,宫殿、官署、达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 2/3面积;内有人口 24.62 万(公元 2 年)。整个两汉时期,城市规模宏大,宫室建筑气势恢宏,陵冢工程浩大。
其中,不仅宫殿建设呈现多功能趋势,也出现了私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两汉时期大木结构基本定型,高层木梁柱建筑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木构件斗拱经发展对后世营建体系影响最大,汉砖上优质的装饰画成为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艺术载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汉长安城已因战乱而遭焚毁。而大夏国赫连勃勃国王在陕西榆林营造的统万城,城墙坚固夯土结实,内外城结构清晰,且第一次使用了由碳酸钙、黏土和石英构成的建筑材料“三合土”,使得城内建筑坚固,遗存历史悠久,至今城墙完整无损。其中后秦时期的西安圭峰山的草堂寺,曾有印度僧人鸠摩罗什在此地校对梵文经典,昭示着佛教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开始。
隋朝刚开始仍以汉代长安城为都,但由于 700 多年的战乱纷争,以往辉煌的建筑成就已荡然无存,城垣残缺不全,因而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 10 公里处兴建大兴城。在 9 个月的时间里动用关东关中百万民工建设完成,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大兴城布局规整,面积宏大,达 84 万平方公里。唐灭隋后,在隋大兴城基础上不断修建,城市规模空前宏大,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其规模宏大,是汉代长安城(36万平方公里)的2.2倍,是隋唐东都洛阳(45万平方公里)的 1.8 倍。唐代“长安城”规划布局先进,由宫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构成,城市布局以宫城和皇城为中心,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布局对称,街坊排列整齐,建筑雄伟壮丽。同时,唐朝也是我国风景园林形成的重要时期,蓝田县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自然风景园林的典型代表。唐朝也是我国佛教建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玄奘“译经场”的慈恩寺,重楼复殿,规模宏大,有十多组院落,共计 1897 间。风格简洁古朴、造型雄伟稳重的大雁塔就在寺中。隋唐时期的规划体现出了统一强大的国家在建筑规划上的突出成就,规划上以百步方格为控制网,建筑上以“材分”为模数,是一套完整的模数制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建造方法对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到宋的 400 年内,陕西是多方征战的战场,城市和建筑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陕西也成了文化边缘地带,而陕南的汉水流域因避开战乱而在经济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的宗教建筑遗存较多,体现出塔庙建筑群中以塔为中心的特点。同时期的白云观经过历代增建,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元朝统一后的长安城改设为安西路城,城垣和建筑日渐重修,马可?波罗曾在此游览并记录“安西王府”宫殿建筑的瑰丽。陕西境内现存十多座元代建筑,继承了唐宋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历史结构特征。
明代改“安西路城”为“西安府城”并扩建城垣,奠定了现存西安古城的基本格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于内修建钟鼓楼,高大雄伟。明代陕北的榆林镇逐渐成为边防重镇,为阻蒙古南侵,在大筑榆林城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北部长城的建设,榆林城内自此开始建设出宏伟的建筑。
其中过街楼台上的万佛楼,造型主次分明,轮廓丰富,丰富了城内街景。清代关中地区的私宅精致典雅,如宋家花园、柯氏半园都有独特的园林景致。明清时期陕西地区已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变为地方中心城市,营建技术比以往更加先进,持续发展的技术在木构架中得以更进一步地体现。
二、不同建筑类型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城市规划和建设
6000 年前的陕西已经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并产生了固定的原始聚落,虽然仍然是原始社会时期,但拥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安康柏树岭、渭南史家村、榆林石峁村等保存较为完整,且具有城镇化雏形的院落。虽然建筑营造仍处于初始阶段,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一应俱全,为中国规划历史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的奴隶时代,形成以城为中心的方国,城堡已经初具规模,城市物质要素产生且处于初级阶段,空间结构松散,城垣护卫的是王宫宗庙,住宅、作坊、墓葬都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尚未形成大型市场。这也说明了尽管当时王权制度形成,然而生产力尚未发达。扈国、申国、吕国、芮国等在陕西省境内的城市遗址,都是这个时期的建造遗存。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规划上形成了稳定的大小城郭制度,功能分区明显,具有礼制特征。城内出现大规模的市场和作坊,宫城居中或是一隅,士、农、工、商的居住地出现一定分化。这个时期陕西境内的主要城市遗址有丰镐遗址、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等。
秦汉至隋唐时期,陕西处于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仅西安附近就营建了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以及陕北的统万城等。这个时期的城市结构向有子城的城垣转化,城市主体结构形成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尊卑有序的传统。生产力进步后,伴随着市场扩大,形成了集中市制、严整里坊和市场体系。这种城市规划的体系,影响到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唐渤海上京龙泉府等。
五代至鸦片战争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南移,陕西地区的城市相应衰落。元、明、清时期政局稳定,西安作为西北重镇而有所发展,西安城和榆林城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五代之前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礼制传统,则被后来的都市规划体系所传承接受。西安自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要素布局上出现了较为自由的街市巷里的体系布局。
宗教建筑
陕西地区历史上宗教文化繁盛,是中国宗教最主要的发源地,不仅在原始社会时期有自然崇拜的遗迹,后来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又在全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宗教都是在这里发展并推向全国,成为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就是在西安初年从这里推向全国;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宗教佛教,也是在西安末年进入长安社会,并在此生根发芽,推向世界。佛教的中国化在这里实现,陕西在西晋、东晋、北朝、隋唐时期一直是全国和世界的佛教中心,翻译出一半以上的汉译经典,创立了八大宗派中的六大宗派。同时,东汉后期,道教的萌芽形态也迁至陕南,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教形态。后在这里诞生了道教的核心经典,成为道家总源,并创立全真教派。除此之外,天主教基督教,也随着唐代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交流而进入中国,以唐代景教的传入为其传入中国的最早标志。
在陕西地区传布最为广泛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大部分都是通过宗教建筑作为媒介对广大的信众产生影响的。其中,佛教寺庙是宗教场所,“寺”原意为官署,是接待国外来客的一个机构,汉代鸿胪寺因接待驼经白马,后原地建舍,被称为白马寺。“庙”原来是供奉祖先之所,后延伸为供奉贤者或神佛之所。因此寺庙具有广泛的意义。道教宫观,是针对道教神圣的建筑空间,用于供奉神灵、信徒礼拜、祭祀活动、道士进行集体修道活动的专用场所。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原意是“叩拜处”,用以表示真主安拉的无比亲近和顺从,清真寺在中国又被尊称为真主安拉的屋子。
整个陕西宗教建筑分布广泛。这些宗教建筑的背后是民众的信仰和期待。陕西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让整个各种类型的宗教建筑较为分散,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都有,然而关中地区的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多一些,陕北多道教和民间信仰,陕南则是佛道和民间信仰融合相处。靠近城市多佛、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山区和偏远地区多民间信仰,而靠近城市的山地则兼有佛、道教。伊斯兰教则根据信仰民族聚居地而分布,主要在西安、安康、汉中、宝鸡等地。现存古建筑中宗教建筑所占比重较大,寺庙宫观居多。寺庙如佳县香炉寺、榆林万佛楼、五龙山庙群、西安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香积寺、韩城普照寺、安康白云寺等;宫观则有佳县白云观、米脂真武宫、蓝田水陆庵、西安八仙庵、宝鸡金台观、钓鱼台、华阴玉泉院等;清真寺有西安华觉寺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等。
祠庙建筑
祠庙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信仰崇拜、宗族制度、伦理道德,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神祠、先贤祠与宗祠,综合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众多特征。神祠是以某个神仙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崇拜的对象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逐渐过渡到自然天地和山川,后来宗教时期,又把祭祀的对象变成了佛、真主、上帝等。而先贤祠则是祭祀古代某位先贤智者,其中又以文庙最为普遍,祭祀先贤孔子的寺庙。除此之外,还有名宦祠、清官祠、乡贤祠、孝女祠等,都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推崇的道德伦理、忠君思想、社会秩序等有关。宗祠也属于祠庙的一种,是祭祀宗族的家庙祠堂,大量存在于民间。从皇帝到士大夫都有祭祀祖先的庙堂。
陕西的祠庙建筑分布广泛,城市乡村都有大量留存,且种类多样,彰显了明清时期传统聚落的整体格局与社会秩序。由于其曾为政治中心,因而大多数官方兴建的祠庙等级较高,包括祭拜华山的西岳庙、管辖西北各府城镇的西安都城隍庙等。同时,城隍庙、关岳庙、文庙、名人祠堂又成为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伴随着陕西众多的城市建设,这些祠庙建筑分布广泛。除此之外,城隍庙和文庙都比较多,分布也较为普遍,在大型的城镇与数量众多的村镇和堡寨同样分布广泛。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动有关。同时,我们也能够从广泛分布的且类型多元的民间祠庙建筑管窥生活方式。
书院建筑
书院、考院和会馆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类型,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书院建筑随着隋唐的科举制度的确立而建立,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而不断演进。书院和考院是古代与官学并存的独特文化教育机构。始于唐末、五代,发展于两宋,至明、清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以自由讲学、研究学问、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核心书院建筑作为承载这些活动的场所,而逐渐变得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布局精致,是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这些书院往往与历史上的大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唐代延安府城的嘉岭书院就是范仲淹所建,明代西安府治的正学书院也曾是宋代大儒张载的讲学之所。
元、明、清后随着官方的倡导和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而不断复苏,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其中部分书院兴办实业,逐步向近代学校过渡。
考院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迁都北京,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也迁往北京。因而,各省赶考的举人和随行人员赴京赶考多达万人,出于在异地食宿和生活需要,各地在京为官的人邀请同乡士绅商人集资购地修建考院,为在京赶考的举子提供食宿方便,是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伴随而生。同时由于历史上移民和地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各自信仰有所不同。
而会馆则是一种基于同乡社会关系建立的提供服务的场所。还有一些因行业不同而建立的会馆,如船帮会馆和骡帮会馆。
名人故居和陵墓
都说陕西所承载的陵墓和地下的文物都是全国第一的,可见陕西帝王陵墓之多。陵墓是一种专供安葬和祭祀死者所用的建筑类型,祭祀帝王的建筑群往往都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也是举世罕见的。这一组组占地广阔、形制规整、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往往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用来供奉、祭祀、朝拜,体现了一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陵寝”的格局常和帝王生前所居的宫殿相似,但其形制往往也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其中,除了建筑外,地上封土形制、祭祀形制、陵园神道两边的石像生等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建都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中国帝王陵墓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陵墓博物馆,以西汉帝王陵墓(11 座)和唐代帝王陵墓(18 座)为最多。因历史的久远和墓主的身份陕西王陵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几类,华夏始祖陵寝,如西周王陵、战国秦公陵等先秦王公陵墓;封建王朝皇帝陵,如秦始皇陵、西汉帝陵、隋泰陵、渭北唐陵等;分裂时期的封建王陵,即散布在咸阳塬、彬县、抚平、高陵、白水等地的陵墓,如富平的西魏文帝永陵,彬县前秦苻坚墓等。帝王陵墓大多集中在关中平原渭河两岸,这里“沃野千里,田肥民富”,是历史上 13 个王朝的定都之地。渭河两岸的塬地依山面水,陵墓修建于此可以利用较高地势体现帝王尊严,也有利于排水和防腐,另外距离都城较近,便于安葬、祭祀等活动的开展。
除了这些身世显赫的帝王陵墓外,还有一些先贤名人的祠庙,为纪念那些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包括在思想文化上有卓越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为人民伸张正义的清官,都为他们建庙立祠以资纪念。陕西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对应着许多的先贤祠庙,这些祠庙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受到广大百姓的敬仰和喜爱,也多由地方和民间建成。建筑布局灵活,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较多具有民间建筑和地方特色。一些建筑地处险要,环境优美,进而成为某个地区的名胜景观。
整个陕西省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名人祠庙,例如韩城司马迁祠、留坝留侯祠(张良庙)、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墓、城固韩氏祠堂等。除了古建筑中所记载的真实历史信息,这些祠庙背后则是中华民族争相传颂的历史故事,还影响了该地区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