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中小企业一线的业务人员或基层管理者,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重心必须下移,将强化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不能机械地照搬本科,也不能将随意性强、缺乏科学界定的所谓“必需、够用”作为课程建设的坐标,必须从职业实际出发,分析高职毕业生对应的职业工作岗位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选择。我们不能把贸易经理的职业工作内容一股脑儿地塞给高职学生,也不能将国际贸易业务基础知识零散地提供给高职学生。我们应该既能清晰地界定高职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职业工作内容整合的框架,使其能够看到适合自身的“完整意义上的职业工作整体”。这样,学习难度会降低,目的性、积极性会更强。我们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寻找课程来源;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编排课程内容;运用职业教育技术,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课程的开发中实现“工学结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活动过程。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作为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于2015年11月出版,受到国内外高职高专课程研发专家、院校师生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好评。作为专业课教材,能够获得广泛认可,使我们深受鼓舞,也充分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界、广大高职高专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决心。三年间,在全国多个课程开发研讨会议中,许多使用本书的同行认真与我交流,在充分肯定教材理念、架构和内容的同时,也诚恳地提出了许多修改和补充的建议。为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的编写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 进一步明确教材定位。本书立足于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入门,而非学科知识的基础,重心在于培养职业认同感;
(2) 进一步吸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最新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框架与演进顺序的设计;
(3) 进一步固化国际贸易活动职业分析成果,提炼出概括性任务;
(4) 进一步方便国际贸易及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实施中“工学结合”的开展。
基于以上原则,对第二版内容中作了以下较大幅度的修订。(1) 依据职业分析成果,对应高职毕业生成长规律,将教材框架、编写切入口径做了微调,提升了教材的普适性,以方便全国多个院校教师选用。
(2) 将第二版中为各子任务设置的“实训”栏目整合成为“同步实训”,统一后置;每个子任务后增设了“课堂测评”栏目,在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也及时提醒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3) 在任务1国际贸易活动认知中,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对一些国际贸易职业岗位、资格考试主体的调整做出了补充说明,并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内容;删除了原任务2国际贸易活动准备。
(4) 对书中所有具有时效性或时代感的数据资料都做了更新。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由郝美彦审定,赵轶担任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国内同行们的建议,也参阅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广东省商会馈赠了一些国内外专业贸易公司的宝贵资料。德国亚琛技术大学、荷兰南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林堡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香港职业训练局一些国际贸易专家对教材的设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课程开发调研期间,北京、上海和广州一些国际贸易公司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种探索,尽管我们力求完美,但由于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把握,对国际贸易职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分析等方面难免存在偏差,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