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集刊是《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的第八辑,共收录21 篇主旨发言和论文,被

归入六个栏目,分别为:“第三届国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主旨发言选登、

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中译外研究、译者研究、研究生沙龙。

    2018 年12 月,在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本集刊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国

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上,来自作家界、翻译界以及评论界的国内外

嘉宾所做的大会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回应与思考。一些来自翻译研究学界以外

的发言者们立足于各自的实践经验与观察,给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这个论题带来了新

颖的观点,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这些发言与本集刊一贯倡导的

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十分契合,因此本集刊特别辟出一个栏目选登了几位具有不

同职业背景的发言人的主旨发言。由于其中大部分发言人并不从事翻译学术研究,

因此并未要求发言人严格按照学术格式修改其发言稿,也不要求其文章遵循绝对的

学术规范。在我们看来,学界同仁们尽可将这些发言稿作为研究的语料与对象,通

过它们来观察同处于翻译社会活动中的其他施动者们对于文学外译活动有着怎样的

认知与感受。

    “第三届国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主旨发言选登栏目中收录了五

篇发言。其中翻译家林少华的发言以村上文学及其翻译为中心,探讨文体在文化传

播中的重要作用。林少华认为,二三十年来村上的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广为传播,

除了故事有趣,还在于文体的力量。村上春树的文体不同于当今任何一位日本作家,

形成了独特且难以模仿的“村上体”,因此村上文学的翻译也应重构村上的文体之

美。原中国文学出版社副主编、中央编译局译审吕华在题为《对中国文学外译现状

的一点思考》的发言中,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回顾了中国文学外译行业的发展历

程,并从作家层面、官方层面及出版实体层面对中国文学外译行业的情况进行了介

绍和分析,指出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是以西方汉学家们为主角,而本土的对外翻译

人员几乎被全盘边缘化。吕华认为,西方汉学家和本土翻译家各有优势,应使两者

相互取长补短,避免因误解产生误译,并论述了培养本土文学外译人才的重要性。

作家张翎在发言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移民现象而产生的移民文学,或者说离散文

学,已经成为文学界关注的话题。2000 年至今,近20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

多位都有移居经历,如高行健、多丽丝·莱辛、让·勒·克莱齐奥等。移居的传统

嘉宾所做的大会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回应与思考。一些来自翻译研究学界以外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也一直存在,而海内外移民作家的特征之一就是,写作的内容

大部分是关于他们的故土的,地理的阻隔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审美距离。张翎

认为,海外华文作家在中国文学外译浪潮中具有特殊性,他们虽已移居国外多年,

却选择用母语写作,他们的文学轨迹与移居国并无太大交集,因此很容易陷入被出

生国和移居国都忽视的尴尬境地,因此张翎希望这个特殊群体能得到更多关注。作

家裘小龙则在其发言中探讨了双语写作与翻译的相似及相异之处。裘小龙通过以诗

歌翻译和“陈探长”系列小说创作中的中国饮食意象等内容为例,指出双语写作不

是简单地在忠于原文意义和意象的前提下翻译,而是要把一种语言文化特有的感性

体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再现。注重、凸显译文或目标文本的语言感性是双语写作

的策略,要通过糅合不同语言的感性使文本的语言更加丰富。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

双语写作会通向更广阔的文化理解和交融的地平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

授、加州大学驻华学习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张敬珏(King-Kok

CHEUNG)的主旨发言指出,对金庸作品的研究应将对“武”的注意力转移至对琴

棋书画这“文人四友”上,将“文”视为金庸对“武”的想象的起源,这将为作家、

翻译家、批评家探究金庸作品的哲学基础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理论探讨栏目中收录了白立平和汪宝荣的两篇论文。白立平在《中国文化外译

中的赞助人与专业人士问题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赞助人与专业人

士问题。白提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赞助人及专业人士(白将之定义为译者以外

的专业人士,包括评论家、编辑等)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包括独家机构赞助、个

体赞助以及联合赞助等。以“中国现当代文化经典文库”为例,白探讨了赞助人与

专业人士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发挥的作用,认为中外赞助人、专业人士和译者之间的

合作是确保翻译质量以及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将中国文化资本输

出至英语世界的过程中,这样的合作将比以往更加普遍且富有成效。汪宝荣对过去

十年国内的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以之为据对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专题

论文集《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进行了评论。汪指出,国内社会翻

译学研究虽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有待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很大。过去十年的研究成

果中,较多的是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及社会翻译学研究成果的译介或综述,而缺少对

社会与翻译及社会学与翻译学的关系进行理论模式建构和反思性批评,且大多研究

仅采用了一种理论并相对缺乏实证研究。汪对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的述评对改

进、提升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应加强原创性、实证性研究,并

结合中国翻译实践进行理论构建。

    案例分析栏目共收录了三篇文章。冯全功、刘佳盈对比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

合译《红楼梦》的期刊版和全译版,探讨了杨译《红楼梦》前后改译的具体文本表现、

动因和效果。经过对比分析,冯、刘发现杨、戴进行改译的动因主要有三:一是与《红

楼梦》原文底本的选择有关;二是受当时外部政治环境对译者的影响;三是译者对

文本自发性的修订,且其中译者的自发性修改数量最多。杨、戴发表在《中国文学》

上的九回期刊版《红楼梦》译文长久以来受到忽视,冯、刘的研究有助于学界对杨

译进行客观评价,也是对译者主体性的有益探索。曾光以王尔德《四时之爱》一诗

中的修辞翻译为例,论证了修辞手法的完全翻译是不可能的。曾光引入了关于语境

的讨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同时具有“边界”和“核心”的存在。越是处于语境中心

的部分就对应着越高的翻译难度,处于边缘的部分则较容易翻译,而修辞就处于语

境的中心地位,难以轻易地被放置于其他语言的相应位置中。曾光对语境概念的重

新审视和对诗歌修辞翻译为案例的研究是一次较为新颖的尝试,其对于语境理论的

阐释值得感兴趣的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论证。案例分析栏目的最后一篇文章来自广

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巍巍和穆雷。王、穆从翻译专业人才抽样调研结果出发,分析

了我国翻译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需求。调研发现,我国翻译人才队伍正处于年富

力强的阶段,人数总体逐年增长,且社会对翻译工作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但翻译人

才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地位和工作强度两个方面。据

此,王、穆认为我国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在于翻译行业人力资源概念有待更新、

翻译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有待加强、翻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王、穆从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翻译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行业社会

认知、语言服务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王、穆的研究对如何进一

步建设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储备及质量保障体系,以满足国家新型发展战略对

国际人才的重大需求带来了一定启示。

    中译外研究栏目共收录了三篇文章。梁燕华从本质、记忆复原程度和影响因素

三个方面对海外汉学回译实践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在回译过程中可能出现记忆再现、

记忆残缺和记忆消亡三种复原程度和效果,而回译者的符号媒介转换能力、中华文

化认知能力、文化记忆再生产能力都会成为影响海外汉学文化记忆回译的因素。梁

从文化记忆视角对回译现象进行的探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对于在

全球范围内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身份的认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苏鑫的《译

介学视角下区域文化对外译介研究——以沂蒙文化为例》一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背景之下,以译介学为视角探讨了区域文化的对外译介模式和翻译实践。作者认

为作为区域文化的沂蒙文化是完整的文化链,既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又凝聚和熔

铸了革命传统和以改革开放为特点的现代意识,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苏鑫指出,

区域文化的对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体现,应该在译介学的理论基础

上开展广泛的翻译实践,更好地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区域文化的译介还具

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效性,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支撑。苏鑫对于区域文化对外

译介的研究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本栏目的最后一篇文章来自周成龙、崔司

宇。对于汉学家和本土译者谁来充当“走出去”的译介主体是曹明伦、许渊冲两派

争论的焦点。许渊冲获得的国际认可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周、崔将其视为一种相对

成功的译介现象看待,并对此加以考察。他们认为,许渊冲翻译理念的核心为“优

化”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即目的语读者意识以及对“走出去”目的的认识。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翻译革除了传统异化策略的弊病,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流露出了

多元文化主义意识,是一种“反思性异化策略”。许渊冲在中国文学外译方面所做

出的在量与质两方面的成绩使得其成为外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他作为一个“自

觉”的译者,也总结了一系列文学外译的原则与思想。因此,对于许渊冲翻译实践

与思想的研究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译者研究栏目收录了三篇关于中外译者的研究论文。杨文地的研究对象为汉学

家丹尼尔·贾德纳。他注意到贾德纳所具有的译者、历史学家、高校教师、汉学家

的多重身份,并以此为视角探究各种身份对于其在翻译《中庸》时的策略及翻译技

巧的选择。杨认为,贾德纳在翻译过程中不仅翻译了《中庸》文本,还自觉地选择

了翻译朱熹的注疏并添加了自己的评论,从而将中国读者的阅读语境移植到译语中,

让译语读者自我感受源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并有机会了解源语注疏者和译者的阐释

性洞见。这样的翻译策略显然受到其教学目的的影响,也受到其作为历史学家的学

术身份的影响。费小平将目光集中在了对口笔译双料翻译家张闻天的研究上。张闻

天不仅是优秀的口笔译双料翻译实践者,也是杰出的翻译工作领导者,但其成就却

为国内翻译界所忽略。费小平将张的翻译生涯根据其生平经历分为了“五四”新文

学运动时期、美国伯克莱留学时期、莫斯科时期、延安马列学院时期,并做了系统

研究。该研究不仅能让当代译者了解张闻天的卓越贡献,也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化史及翻译史的研究。本栏目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对于林语堂翻译原则和策略

的研究。作者朱嘉春主要考察了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针对其中的专有名词

和通用词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通过彻底的统计与研究,朱认为,作为通晓

两国文化与文字的译者林语堂具有一种文化间性,这使得他在读者接受度与文化传

译度之间取得了最佳的平衡,从而保证了其译本既能在西方获得认可,又能在国内

流传至今并广受学界关注。朱嘉春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介于两种文化

之间的中庸之道,或可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条理性之路。

    本集刊的最后一个栏目研究生沙龙是为了培养翻译专业硕士生学术写作水平而

增设的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栏目。目前,硕士教育渐有“重专业,轻学术”的苗头,

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生的学术素养有待加强。和国外的硕士培养目标不

同的是,我国的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牢固学术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

通过高效的引导和学术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遗憾的是,目

前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畅所欲言的平台和机会相对较少。为了响应国家“促进研究

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号召,秉承“发名家之声,同时提携后起之秀”的传统,本

集刊特为广大硕士生开辟出一片展现独立思辨能力、表达独到学术见解的新园地。

    从本集刊选登的主旨发言和论文不难看出,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

中国文学外译已成为了当下翻译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议

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本集刊也将继续关注这一主题,并特别注重刊

登具有跨学科视角和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热切欢迎更多学界同仁赐稿,希望

能有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学术成果涌现。

    最后本集刊编辑部还要感谢为本集刊出版付出极大心力和时间的清华大学出版

社编辑刘细珍副编审以及本集刊的主编助理李文婕老师。

主编:罗选民

2019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