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国际文化贸易》第1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相比五年前,国际文化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深刻感受到当今是贸易打造的世界,也是文明互鉴、文化多样的世界。在文化内容产品的全球流通中,美国主导服务贸易、版权贸易的局面并未改变。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数字变革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借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通过网络文学和游戏产品等数字文化产品向全球展现“中国文化符号”的新形象。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各类电视节目和文化节展也成为国际文化贸易的新生力量。为此,本书在第2版修订时试图将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引入其中。

自2009年秋季开始,我每年为大四本科生讲解“国际文化贸易”课程,很自然地关注“国际文化贸易”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研究方向之一。此后的2014年春季,开始为研究生讲解“国际文化贸易研究”课程,这促使我不但从更深层次思考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理论问题,而且更坚定了尽快完成教材编写的想法。由于国际文化贸易内容所兼具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使其对于国家治理、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外交和文化认同方面来说皆具有战略意义。相比一般商品贸易的特殊性,单纯地将国际贸易理论应用在对国际文化商品(服务)贸易现象的分析,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如何建构理论体系才能充分体现它的独立性呢?为此,本书试图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例外两个角度来阐述国际文化贸易的价值理论。正因如此,本书特包含了国际文化贸易战略管理和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工具两个部分。

在“国际文化贸易”教学中,学生们除了对基础理论和各国相关政策感兴趣外,也期望学到国际文化贸易实务内容,尤其是全球层面的具体特征。他们希望能够从国际文化贸易角度,分析全球文化集团跨国并购热潮、著名演艺团体的跨国表演服务、电视节目版权和游戏版权贸易的不同特征、新的国际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对全球文化贸易的影响等。这些内容均在本书的导论、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建构、国际文化贸易战略管理、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工具、国际文化贸易平台、国际文化贸易中介、国际文化贸易运行主体、国际版权贸易、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和数字经济中的文化贸易这十一章进行讲述。此外,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处于何种水平?具有何种特征?如何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这些关于我国的文化贸易状况在书中以案例资料形式进行呈现。

本书第2版是基于多年对“国际文化贸易”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积累,既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也是对第1版的深化和扩展。但完稿之后,面临这个目标仍觉得力不从心,遗憾颇多,诸如:是否可以构建一种国际文化贸易理论?既区别于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又能被运用于阐释整本书稿中对国际文化贸易现象的分析?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区的多处设立,对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又有何推动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扎实的经济学、文化研究和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持续努力去跟踪观察。因此,本书既是总结前期教学与研究的已有心得,也是面向未来继续实践的新起点。

成书之际,再次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田澎教授,他引领我真正迈上学术之路,提供给我立志终身从事研究的机会,以及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研究的机会。也要再次由衷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胡惠林教授作为我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在我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已指定我接替他为大四本科生讲解“国际文化贸易”课程,正是这样的机会让我进入国际文化贸易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由衷感谢曾听我讲解“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生课程“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我正是在与他们的教学互长中不断强化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此,也要诚挚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杜春杰老师一直耐心指导和信任,并多次细致反馈校稿意见。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使此书再次得以出版。

非常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提供了潜心研究学术的优越环境及快速进步的研究平台,感谢所有曾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优秀同事和真诚的朋友,是他们的善待与厚爱让我一直心存感恩,期盼明天!

“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的在线课程“国际文化贸易:文化贸易的力量”与此书配套,敬请各位同人及学员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最后,把深深的感谢留给我挚爱的家人,在他们的相伴和鼓励下,我完成此稿,并立志在此领域继续下去。

    王  婧    

2020年6月11日